不敢明目張膽反對朝廷的政令,但私底下搞點小動作還是可以的。
云南的土司,哪個不懼怕沐家,那可是握著刀把子的人。
不過劉守有不敢說云南,所以就把火力吸引到楊應龍身上。
反正從密探傳回的消息看,楊應龍確實是個隱患,多次言朝廷官軍實力羸弱,勝之輕而易舉。
拿下四川,封鎖進出山道,四川就可以擋住官軍數十萬人圍攻。
巴蜀之地還有大片良田,完全可以養兵,這樣朝廷多次攻伐無效后必然媾和以保持體面云云。
至於大明派遣的地方官員,他們並非不知道楊氏一族對朝廷的態度,只不過自己治下出現這樣的事兒,按照朝廷慣例,必然讓他們出兵圍剿。
圍剿,最后什么結果
不管怎么說,裝聾作啞都是最好的選擇,搞點錢買通上面,儘早調離是非之地才是真的。
就周圍衛所兵馬的實力,逼反了楊氏,自己守土之責怎么完成,不是要與城共存亡。
大明對於文官比較放縱,但對於丟城失地的處罰卻是極重的。
沒人會把自己的性命不當回事兒,於是都不約而同選擇遮掩,想方設法調離。
在值房里,劉守有已經把播州楊氏的底細基本說了個清楚,楊氏及手下有人口十余萬,可以拉出一支三四萬人的大軍。
當然,這個數字也會把楊氏族人能戰之兵全部算上,如果打輸了就等於犧牲幾代人,族人要想繼續繁衍幾乎不可能。
所以打個折,兩三萬人出兵,族內還能剩萬把人,勉強維持族群不減。
至於周圍官兵,實際上西南各省官兵紙面也就幾萬人。
大明從西南各省出兵,大多都是募兵,召集這些土司,一人出點湊幾千上萬人,再以少量官軍。
楊應龍也正是因此看出朝廷在西南地區統治的虛弱,只要他能策動其他土司按兵不動,就朝廷那點兵馬,要想快速消滅他的人馬幾乎不可能。
相反,官兵實際兵力卻要打折扣不說,戰力也羸弱,被他反殺的概率極大。
別看川軍精銳曾隨李成梁殺入緬甸,但那是各衛所精銳。
回川后又分散回各地衛所,只有少量成建制進駐成都府守衛,根本不值一提。
“你們怎么看播州楊氏”
聽完劉守有稟報,張居正沒有表態,看向其他三人。
申時行最先說話,“以我之見,還是按照湖廣的法子,調集云貴川一帶兵馬圍住播州,以便朝廷官吏完成對田地的清丈為宜。
逼反楊氏,終不是好事,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
隨著申時行表態參照湖廣舊例,在他看來只要壓服楊應龍,那西南地區剩余的土司都可按此料理了。
一家一家的來,各個擊破,應該沒有哪家敢真和朝廷撕破臉。
隨后,張四維也表達相同意見。
畢竟文官就沒一個喜歡打仗的,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完成自己的任期不好嗎,何必要冒著性命之憂做事。
輪到魏廣德表態,他卻沒有反應,而是在低頭思考,完全沒有接話的意思。
其實,此時魏廣德腦海里正在回憶記憶里關於播州叛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