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石墻宛如一道堅固的防線,讓元軍的登陸行動變得異常艱難。
元軍多次試圖強行登陸,都被日軍依託石墻擊退,傷亡慘重。
命運再次對元軍露出了殘酷的獠牙,一場持續四日的超強颱風襲擊了元軍艦隊。
狂風呼嘯,巨浪滔天,戰船在風暴中如脆弱的蛋殼,相互撞擊、沉沒。
士兵們在驚濤駭浪中絕望掙扎,“士卒溺死者十萬余人”。
范文虎、忻都等將領見大勢已去,竟拋棄大軍,僅率少數船只倉皇逃回國內。
留在島上的元軍殘部孤立無援,被日軍團團包圍,慘遭屠殺。
據記載,除了部分南宋工匠、農民因掌握技術而倖免於難外,其余元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場颱風被日本人稱為“二期神風”,它不僅拯救了日本,更讓日本的“神國”觀念空前強化,認為是上天的庇佑讓他們免受外敵的侵略。
魏廣德根據這些信息,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避開颱風季節。
蒙元先后在6、7月和9、10月在倭國遭遇颱風,所以魏廣德第一時間就判斷6到10月是不利於大軍出征的。
可這個時間扣掉,剩下就是年初歲尾的半年時間,剩余時間多少顯得倉促。
同時魏廣德還注意到就是元軍登上倭國后,因為一開始“速勝”的考慮,所帶糧草不多,遭遇頑強抵抗后,就因為后勤原因出現進退維谷。
不過大明已經準備夠八萬大軍一年所需糧草,這個問題已經解決。
於是才有這一問,他需要好好考慮大軍攻倭的時間,避免再次因為颱風而兵敗。
值得一說,倭寇雖然驍勇,但是面對嚴密軍陣,武士的個人勇武其實完全無用。
所以魏廣德根本不考慮倭寇戰力如何強悍的問題,只要明軍結成嚴密軍陣,擊敗倭軍當不在話下。
俞大猷和徐喬安對視一眼,最后俞大猷抱拳答道:“魏閣老,避開風暴的話,大軍最好選擇歲尾出擊。
據我所知,風暴季多在四月到十月,若是能夠選在十月后出兵,大軍足有半年時間,完全可以擊敗倭寇陸上主力。
蒙元顯然不懂海像,第一次出擊若是推遲一個月,必不會遭遇失敗。”
“俞提督所言極是,十月后幾乎就沒什么風暴出現,正是大軍登陸作戰的好時節。”
徐喬安也馬上附和道,他當然不想颱風季出海攻倭,太危險了。
『既如此,大致時間就定在明年十月后,兵部要加緊官軍的訓練,水師也要做好充分準備。』
魏廣德開口說道。
“六萬大軍攻倭,船隊運輸足夠嗎”
張科看向俞大猷和徐喬安,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