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多一道屏障,想來他們也是開心的,董一元雖然失去一個衛所,但前面有戚繼光幫忙守著,他呆在薊鎮也安穩。
正事兒差不多,魏廣德於是壓低聲音說道:“諸位應該都知道朝廷的打算,也都沒有瞞著你們。”
他的話成功吸引了屋里幾人的注意,都打起精神看著他。
“明年,最遲后年,朝廷一定會出兵懲罰倭國。”
對倭國的進攻,主要目的當然是金山銀山,不過為了師出有名,所以他們使用“懲罰”二字,也就是這次進攻倭國是對早年間倭寇襲擾東南而進行的報復行動。
“我看了元朝幾次攻倭失敗的記錄。”
魏廣德說道這里,看向俞大猷和徐喬安道:“若明軍攻倭,最好什么季節出發為好,可以避開風暴打擾”
其實這已經是在為戰爭時間進行諮詢,魏廣德做為后來人,當然知道元朝進攻倭國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掌握西太平洋地區的氣候,導致即便攻上倭國本土,但最后都因為颱風而宣告失敗。
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兩次揮師東征日本,卻均在看似勝券在握時遭遇颱風“神罰”,龐大的艦隊折戟沉沙。
這場持續近十年的跨海遠征,不僅是蒙古帝國擴張史上罕見的慘敗,更深刻改寫了東亞政治格局。
從1266年開始,忽必烈先后七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試圖通過外交手段使日本歸附。
這些國書中,既有“通問結好”的懷柔之辭,也隱含著“以至用兵”的威懾。
然而,日本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時宗對國書中將天皇稱為“日本國王”深感不滿,加之對日本周邊海洋天險的自信,始終拒絕元朝的要求。
多次和談失敗,終於讓蒙古大帝失去了繼續談下去的信心,選擇武力解決。
1274年10月,元軍統帥忻都、洪茶丘率蒙漢軍2萬、高麗軍5000人,聯合高麗水手6700人,分乘900艘戰船從合浦出發。
憑藉蒙古騎兵的驍勇與高麗船工的航海經驗,元軍迅速攻陷對馬島、壹岐島,島上日軍抵抗微弱,宗資國、平景隆等守將戰死,兩島成為元軍前進基地。
10月19日,元軍在博多灣登陸,面對約3萬日本武士。蒙古軍以“震天雷”火器轟擊日軍陣地,巨響與火光令日軍戰馬受驚失控。
漢地步兵列陣推進,配合騎射遠程壓制,日軍傳統的單騎對決戰術完全失效,短短一日內,赤坂高地、百道原等要地相繼失守,日軍退至大宰府水城據守。
首戰告捷后,元軍將領卻因后勤不足產生分歧。
忻都認為孤軍深入風險太大,決定撤回船上休整,這直接導致10月20日夜全軍突遭強颱風襲擊。
此次颱風致200余艘戰船撞毀沉沒,1.35萬名士兵溺亡,剩余部隊倉皇撤退,首次東征以“溺死者大半”的慘敗告終。
日軍將這場颱風視為“神風”護佑,士氣大振。
文永之役的失敗並未讓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野心,1279年南宋滅亡后,元朝再無后顧之憂,忽必烈開始籌備一場規模更為浩大的東征。
1281年,元朝集結了14萬大軍,兵分兩路,東路軍4.5萬人,由忻都、洪茶丘率領,從高麗合浦出發。
江南軍10萬人,由南宋降將范文虎統領,從寧波啟航,戰船多達4400艘,如此龐大的艦隊,在當時的東亞海域堪稱無敵。
元軍迅速攻克對馬島、壹岐島,島上日軍雖頑強抵抗,但在元軍的猛烈攻擊下,傷亡慘重。
然而,當東路軍繼續向博多灣推進時,卻遭遇了日軍的頑強阻擊。
范文虎雖身為南宋降將,熟悉水戰,但卻是臨危受命,統帥阿剌罕在出征前突然病逝。
在面對復雜的海戰局勢和強大的日軍時,顯得力不從心,在博多灣沿岸修筑了一道綿延20多公里、高二米的石墻,即“元寇防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