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讀書科舉,到考中秀才,到底要費多少銀子
過去都是在私塾啟蒙,孩童啟蒙,一般是在鄉下秀才或者童生的私塾里完成,每年大約需要一兩銀子。
但是,這只是啟蒙,真正要準備科舉,就要開始學習四書五經,這時候,低檔次的私塾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秀才可以教人學習最基礎的四書五經,至於童生,他自己或許都沒把四書五經搞明白,又如何能教出學生來
其實,童生只是民間叫法,官府是不會承認的。
童生見官,也勉強可以自稱“學生”,畢竟是讀書后輩,但什么權利都沒有。
而就算是要達到可以參加縣試、府試的程度,少說也要讀書五年。
買書要掉十多兩銀子,五年的束脩就算前三年啟蒙算三兩,后面兩年學習粗淺的四書五經,至少也需要五兩,光是學費這一塊,就要掉八兩。
這還是只針對“神童”的算法,實際上,普通人讀書,怎么也需要七八年才下場應試的。
所以學費這一塊,一、二十兩銀子的銷才算比較正常。
之后每年筆墨紙硯的銷,也是一筆不低的開支,幾年下來,二十兩也是要的。
都還沒有參加考試,只是勉強達到資格,五十兩銀子已經出去了。
之后的縣試、府試報名,具保,特別是請稟生做保人費的銀子,這又是十兩銀子的出處。
單單是縣試,六十兩銀子沒了,若是鄉野之人,還要在縣城住下幾天,吃住又是一兩銀子。
之后的府試,就涉及到交通費、吃住費,只比縣試又多出幾兩銀子的支出。
好吧,這都還沒開始真正的科舉,也就是參加院試,八九十兩銀子就已經出去了,這還沒算同窗和好友之間外出的應酬。
所以,秀才,就算是天縱奇才,一次就考中的學子,拿到秀才功名的時候,家里最少已經掉百兩銀子。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101.】
這段時間里,可是只有付出沒有收穫的。
也就是這幾年,朝廷在各縣推行公學,孩童啟蒙已經免費,書本費也因為是朝廷在各省集中印製諸如《三字經》、《百家姓》一類的啟蒙讀物,比書局賣的便宜點,可也得掉幾兩銀子。
而公學里的教授,大多啟蒙段也只有聘請童生、秀才兼任,即便是高級學堂,開始講解四書五經的內容,也只是秀才,其實對於科舉,那是差得遠。
轉到稟生開辦的私塾好些,當然,最好是舉人私塾讀書,才有機會中試。
這對於對家中子弟寄與厚望,又已經掉幾兩銀子的貧苦家庭來說,一兩銀子的報名費還有五兩銀子的保費,那就是天文數字,也難怪許多百姓不滿科舉制度。
此時大明普通百姓的收入又是如何
鄉野間,大體是按照家中壯年勞力租種田地,所以,基本上算出壯年勞力,也就可以算出家庭收入。
在農村,青壯年收入大約在八兩銀子左右,而城市里則十兩。
大明的戶籍制度,一般來說各家各戶都是人口比較多的,一家十口人這種情況很正常。
十來口人,可青壯只有三、四個,一年收入也就三、四十兩銀子。
扣除生活銷以后,實際上能剩下的,不到十兩。
在過去,一大家子人,咬牙供一個人讀書,還是勉強能夠維持的。
這也造就了明代文風鼎盛,各地都有大量讀書人參加科舉。
好吧,這,其實也屬於地方上所謂的殷實人家,每年至少還有結余。
而現在,各家供養數個孩童啟蒙,可后面的讀書,可就不是他們能承擔的了。
“過去縣試,對於報名學子沒多要求,只要有人作保,交了報名費,就可以參加考試。
我能理解,他們想要家族子弟魚躍龍門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