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當初何嘗不是如此想法,可惜,科舉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沒有殷實家底,根本支撐不到鄉試。”
大明只有在院試、鄉試才是真正開始淘汰的階段,縣試、府試雖也有名額限制,但畢竟屬於選拔考試。
學子其實很難體會到科舉的不易之處。
許多窮苦人家孩子,很能讀書,大多也只能考到院試,僥倖中了秀才,往往就再難繼續科舉。
聰明的人,往往這時候就以秀才身份開私塾賺錢,用這筆錢繼續供自己鄉試所需。
讀書讀傻的,才會一門心思繼續衝擊鄉試,希望能夠成為舉人,然后是貢士、進士,當官。
魏廣德在內閣巴拉巴拉說了一通,禮部和都察院倒是勉強算接受了,吏部王國光等人則是至始至終都沒說話。
這件事兒,王國光早年聽張居正說過,這事兒是魏廣德折騰出來的,因為地方上收換帖銀,擔心
讓更多百姓識字讀書明事理,這自然是好的。
只是沒想到,今年各地縣試報名學子猛增,應該就是前兩年啟蒙讀書的一批人,自認為學了幾個字兒,就想要下場試試。
殊不知,完全就是給人送錢的。
“其實啊,這也不是壞事兒,等上兩年,大家也就明白了,自然就不會再有今年發生的事兒。”
魏廣德說道。
“那時候,怕是大部分孩童在啟蒙后,都會離開公學謀生了。”
許國開口道。
“對,這才是當初我們推行公學的本意。
要的就是他們能看懂朝廷邸報和告示,這樣朝廷下達的命令,百姓知道是怎么回事兒,才不會被地方上官吏蒙蔽。
朝廷三年才選二三百個進士,要那么多人讀書干嘛”
魏廣德笑道。
徐學謨這時候又開口說道:“魏閣老,明年就是大比之年,今年鬧出這事兒”
“無妨。”
魏廣德一擺手,他知道徐學謨的意思,無非就是今年各地縣試、府試的么蛾子,會影響到院試,進而影響到今年的鄉試。
這種情況,不利於朝廷開科取士。
“行文后,七月開始,各地受影響的府縣馬上開始縣試,八月底府試,院試推遲到九月底。
至於鄉試,十一月吧。
至於今科的舉人,怕路途遙遠趕不及上京備考,會試也推遲就是了。”
雖然這次地方上因為科舉鬧出大事兒,影響其實很惡劣,但朝廷只要補救得法,也能控制影響。
“至於具體時間,我有個想法,那就是各地府縣把參加會試的學子集中,走車馬驛,由兵部派員護送,準備車船,算好時間送到京城。”
其實,各地對於參加會試的學子,官府都會補貼一筆銀子。
比如魏廣德當初從九江出發進京趕考,是可以從九江府領到二十兩銀子和一輛馬車,馬車到京后歸還驛站即可。
不過魏家自己準備馬車,並沒有用官府的車馬,所以實際到手三十兩銀子。
當然,這筆銀子其實是不夠上京費的,但確實有這個出處。
而魏廣德這次顯然是打算讓兵部規劃各地學子進京趕考的路線,由他們統一接送。
“因為運河上凍,南方學子走陸路,怕是許多人會受不了。
給他們兩條路選擇,一是陸路,二是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