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片刻,祁光祖終於拱手接令。
“馬上帶人去接收部落,打掃戰場,其他各部儘快整隊,就在這里扎營休息,明日北上。”
戚繼光馬上連續下達命令,顯然也是不想在這里多耽擱。
扎營后,他還要先給遼東巡撫那邊送去消息,然后李巡撫那里自然會有戰報送到京城去。
各路得令的將官紛紛打馬而走,戚繼光看著祁光祖的背影嘆了口氣。
留下祁光祖,是出發前兩天李巡撫私底下給他打的招呼,他之前在大同做巡撫,和祁家有些交往。
至於這祁光祖,就是蔚州祁家祁勉這一脈的人,其實嚴格說起來他是祁家祁勛這支的人,是過繼給祁勉的,因為祁勉是祁家這一支第一個戰歿之人,而他的繼子也和他一樣。
好吧,那都是嘉靖年間的事兒了,為了不讓這一房沒有香火,於是祁光祖就被過繼到祁勉這一支。
元明交替之際,明朝繼承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它雖然是中央集權制,但同時保存著若干封建制度的特徵。
朱元璋對在外諸將不太信任,所以不斷限制與削弱高級將領的權力。
同時,他又陸續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到邊塞重鎮及內地各個城市為藩王,特別是在北方邊境數千里的防線上設立了遼、寧、燕等九王,駐軍於要衝之地,統領諸將,世襲鎮守。
朱元璋分封諸子的做法,表明他試圖將兵權從軍事貴族的手中轉移向宗室諸王。
朱元璋之孫建文帝在位時試圖削藩,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成功。
朱棣在位期間秉承建文帝的政策,派親信將領到邊塞要地統軍,廢止各地藩王領兵出征之權,使坐鎮一方的藩王淪為了地主。
因此,也使兵權再一次從宗室諸王的手中轉移到了軍事貴族手里。
軍事貴族與高級將領們重新掌握了邊陲要地的軍權后,很快便發展成為世代鎮守邊塞的軍功集團,也就是俗稱的將門。
當然,這些將門和開國時期那些名將大多沒有直接關係,雖然背后或許有這些勛貴的影子。
是的,開國名將雖然曾守衛過邊鎮,但后來都紛紛調回中央,依仗功勛成為大明的勛貴。
而明朝的將門,此時多為調往邊鎮的軍戶發展而來,他們或為百戶,鎮撫,甚至還有小校。
通過積攢軍功,逐漸成長為低級軍官,直至成為高級軍官。
姜氏將門9人中只有1人為參將,有3位副總兵,5位總兵,五代人中都有總兵。
將門規模最大的王威家族,初步統計三代出11位總兵,4位副總兵,3人被封為太子少保。
此外還有杜氏將門6人中,出了5位總兵,三代4人獲封贈左、右都督,其中杜桐、杜文煥、杜弘域都被封為右都督,杜松被贈左都督,一門寵盛。
尤氏將門9人中有6位總兵,尤世威被封為左都督,正一品,尤繼先加太子少保,尤世祿加太子太師,兩人為從一品。
蕭氏將門7人中6人官居副總兵及以上,均為正二品及以上。
這祁家也類似,這個家族的第一代叫祁小公,是元朝末年的云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人。
洪武初年北伐,山西盡入大明版圖,這位祁小公在洪武五年才被充入明軍,從此成了明朝軍戶,編入大同守御千戶所。
兩年后調入蔚州衛后所,服役32年之后即永樂二年因為年老,由他的兒子祁友接班。
祁友從軍只兩年,在永樂四年因為從征干灘河,立有軍功,於是晉升小旗。
在永樂二十一年祁友之子祁能因為跟隨守備朱謙出擊巡哨有功,所以被授予總旗。
之后祁家由祁能、祁升、祁岳先后從軍,歷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祁家子弟逐漸從總旗升職副千戶,守備,成為朝廷在北部邊鎮的中級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