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渡島以南二十海里外,大明先遣艦隊正劈波斬浪向著佐渡島前行。
打頭的是兩艘大明最新式的雙層炮船,在他們一側,則各跟隨五艘單層炮船。
隨著大明船廠大批量量產雙層炮船,南海水師曾經的寶貝,單層戰船已經逐漸失去了優勢,於是在南海水師縮編戰船數量,省出水手去操弄雙層炮船后,最早的十艘單層炮船就被打包轉給東海水師。
而這十艘單層炮船則被一分為二,各有一艘新造雙層炮船擔任旗艦組成兩支巡防船隊,長期活動在東海水域執行巡航任務。
此次大軍攻倭,東海水師主力艦隊被留下護衛登陸大軍,作為偷襲目標的佐渡島,徐喬安只派出這兩支巡防艦隊提供火力掩護,另外調集了三十余艘各型福船運輸兩千步營進攻佐渡島。
按照之前的偵查,佐渡島平時只有倭船十余支,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抵抗就可以讓大軍搶占碼頭,保護步卒登陸。
至於之后,水師只需要封鎖海面,就算完成任務。
陸戰,自然是運上島嶼的兩千步卒去完成占領任務。
在兩支巡防艦隊之后,三十余艘福船跟在十海里外,這個距離可以讓身后的運輸船隊看到前面船只的輪廓。
在使用千里鏡后,能見度達標時,雙方還可以白天互發旗語,夜間則使用油燈相互傳遞信息。
十六世紀大海上,可視范圍一般不會超過三十海里,大多在二十多海里就能通過桅桿發現對方船只。
【寫到這里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讀好書選101看書網,.超省心】
即便是使用千里鏡,無非就是讓你看的稍微清楚一些。
十二、三海里的距離,則可以看到對方船只輪廓。
而海戰的作戰距離,一般都在五海里以內,因為此時不管是東西方火炮技術受限,大炮的有效射程五海里已經是極限,打出去其實都沒什么準頭,全靠運氣。
在歐洲海上炮戰,作戰距離一般不會超過二海里,甚至相距幾百米進行炮戰都是常態。
幾百米的距離,實際上也是火炮能發揮最大殺傷效果的距離。
因為這個距離上,火炮的瞄準和威力都能達到最佳狀態。
就在明軍水師艦隊分前后兩陣向北面佐渡島進發時,前方忽然傳來警號。
“怎么回事”
打頭雙層炮艦指揮聽到示警信號,匆匆趕到甲板,對著頂桅上的瞭望手喊話道。
“大人,前方出現大量倭船,距我船六十多里。”
頂桅上的瞭望手坐在吊籃里,低頭對
“有多少船。”
指揮急忙追問道。
出現大量倭船,並不在之前的計劃范圍內,如果對方戰船數量太多,他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擊敗對面的倭國水軍。
“大約三十余支中型福船大小船只,還有數量龐大的小號戰船,數量很多。”
頂桅上瞭望手大聲喊道。
聽到對面和自己相當的戰船有三十余支,即便知道對方戰力肯定沒有自己強,可指揮這會兒也不敢掉以輕心。
“給運輸船隊傳令,讓他們轉向,遠離此地,並做好戰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