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佐渡島登陸一波三折不同,明軍主力不管是攻占對馬島還是踏上本州島,遭遇的抵抗都微乎其微。
也就是在遭遇倭國城池的時候,大軍進攻速度會遇阻。
但是一旦拖上大將軍炮,幾炮下去城墻崩塌,破城還是易如反掌。
劉綎率領的北路軍不僅已經成功分割了石見和出云邊境,先鋒軍已經進入安云。
而南路軍在鄧子龍的率領下也是快速突進,趁著倭國其他大名還沒有反應過來前,兵鋒衝進了周防。
魏廣德劃定的石見地區,其實並不僅僅是石見,而是包括安云和周防,他是要把本州島在石見地區攔腰截斷,甚至有全部吞併周防和長門的意思。
如此,就等於占據本州島西部,控制長門海峽,也可以左右瀨戶內海的實力分布。
本州島西海岸駕船到東海岸,要么北上走北海道繞過本州島,要么就是兜到九州島南段繞行一大圈,會極大的阻隔倭國船只東西交通。
形勢如此嚴峻之下,毛利輝元此時被逼無奈只得退出周防進入長門,同時想清洲城求救。
毛利軍大軍都在東部,但是在面對明軍突襲時,他也調動了部份軍隊反擊,但是效果並不好。
在明軍擺開陣勢后,倭軍能取得戰績很小,幾乎無法阻擋明軍前進的腳步。
人家根本就不和他近戰,直接用火炮打亂鐵炮陣,然后用軍陣橫推,讓倭國一直以來的打法無法奏效。
這就是魏廣德一直主張加強東征軍火炮優勢的原因,如果只是用鳥銃,那基本上和倭軍就是同一條線上,完全靠軍隊硬拼殺出一條血路來。
而有了大炮的加入,可以極大的削弱倭國遠程打擊部隊,直接把倭國大名手下最精銳的鐵炮隊打崩。
精銳部隊的崩潰,就會帶動其他卒輕的潰敗,就是這么簡單。
沒人不怕死,如果有贏的機會,還是有勇士敢於賭上性命博一把前程。
可是,當精銳的軍隊都擋不住的前提下,臨時徵召的卒輕又如何御敵,那不是和送死沒區別。
所以幾次交戰下來,每當鐵炮隊被打崩后,卒輕陣營也會順勢崩潰后退,即便有武士強行彈壓也是不行。
而且,實際上因為倭國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地形,在這樣的地方其實很難完全擺出大陣,進行大規模會戰。
所以這樣的環境下,明軍能夠集中火炮對當面的倭軍進行彈雨洗禮,往往會讓倭軍前陣根本無法抵御而潰退。
戚繼光已經下船,登上本州島,而他的注意力其實還是在清洲城方向,看織田氏大軍是否會前來相助毛利氏家族。
此時的清洲城,因為明軍登陸石見地區的消息,氣氛也緊張起來。
羽柴秀吉和其他權臣在接到毛利輝元的求救書信后,這才完全搞明白明國的算盤,這是看中了佐渡島和石見銀山,打算硬搶倭國的財富。
這當然不行。
幾乎沒有爭議,羽柴秀吉就和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等人達成出兵救援的決定,並開始集結織田氏和附屬大名的軍隊。
甚至對德川家康也下達了緊急動員令,不準德川家康保存實力。
同時,也把明軍寇邊的消息傳遞給遠在關東的北條、上衫等大名,讓他們也調集軍隊前往石見作戰。
倭國的本州島,從西向東的勢力分布大致是毛利、織田、德川、北條等,他們的大軍要前往石見地區,那必須經過織田氏控制的地盤。
不過考慮到二百多年前倭國全國奮力抗擊蒙元入侵,這次織田氏和德川家都允許其他大名的軍隊經過他們的領地前往助戰。
同時也通知了四國島和九州島的池田、島津等家族,讓他們也出兵支援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