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隨著明軍攻勢如虹,倭國國內的大名也開始全部動員起來,倭國各地都開始大規模徵兵。
上次是集中在九州島海岸的攻防戰,此次則是明軍已經登陸本州,必須要更大的代價將他們驅逐。
而戚繼光從登上濟州島開始,就不斷巡視明軍新占領的區域,對魏廣德在京城制定的戰略有了自己的看法。
當時沒有這種親身體驗,所以很難發表自己的意見。
魏廣德計劃利用倭國的地形,把明軍控制的邊境布置在九州島狹窄地段,利用水師裝備優勢封鎖海面。
這樣,明軍不需要投入太多軍隊,就可以完成防御工事的布置。
說到底,大明的家底兒還是不足,胃口太小,一口氣吃不下倭國。
只能選擇逐步蠶食的辦法,慢慢壯大在倭國的實力。
但是戚繼光在南北兩條戰線游走后得出的結論是沒必要保留廠門,大軍可以直接完全控制本州島西部,用水師封鎖長門海峽,這樣陸上只需要應對來自關係的織田氏和其他大名的聯軍。
“大帥,錦衣衛的信使來了。”
就在戚繼光低頭對著倭國地圖發呆的時候,門外有親兵進來稟報導。
“讓他進來。”
在異國作戰,對情報的依賴極大。
前兩天錦衣衛已經送來倭國各地大名發布戰爭動員令的消息,據推測此次倭國可能集結幾十萬大軍。
只是軍隊集結還需要時間,在明軍已經成功登陸的前提下,匆匆趕來作戰反而不是好事兒。
據說他們的大名已經在清洲城秘密聚會,商議將美作地區作為大軍集結地,各路大名的軍隊在集結完成后會先駐扎在美作地區,再制定作戰計劃和分派作戰任務。
可以說,此次倭國失了先機,不像之前對抗蒙元進攻時,九州島大名激烈抵抗為倭國其他大名援兵爭取到時間。
再有“神風”相助,讓倭國首次取得對抗中原王朝的大捷,極大的鼓舞了倭國上下的士氣。
這么快又有消息傳來,戚繼光自然想知道倭國到底又有什么應對。
“拜見戚大帥。”
信使進來,先向戚繼光磕頭后,隨即拿出手里書信,不過隨著書信一起的,還有一封文牒,這是用來完成情報交接的憑證。
戚繼光取出隨身印信加蓋在文牒上,遞還回去,這才拿起書信拆開,取出信紙查看上面的內容。
“織田氏集兵十五萬,德川出兵八萬,北條出兵六萬.”
顯然,這是錦衣衛從清洲城打探到的倭國此次各家大名會出動兵馬數量的情報。
單單是上面的數字,就讓打慣大仗的戚繼光覺得頭皮發麻。
明軍多久沒有組織過這種幾十萬人的大會戰了,倭國居然敢如此調集重兵。
不是戚繼光膽怯,而是他覺得難以理解。
幾十萬人的大軍調度,絕對不是簡單的事兒。
兵馬越多,為將帥者需要考慮的事情也越多,是非常復雜的一件事兒。
但就是當初李成梁帶著十來萬兵馬遠征緬甸,聽說專門派出云南御史負責后勤調度,就算如此,也是出了不少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