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夫曼笑著問自己太太:“你覺得今晚馮的蔥燒海參好吃嗎”
“當然。”科夫曼夫人沒有絲毫遲疑很肯定,“非常美味。”
科夫曼:“味道上的差距很明顯,年輕廚師在經驗上,始終是存在巨大短板。”
科夫曼夫人看向馮正明:“可是馮也很年輕。”
科夫曼無奈:“有些人或許就是天生適合做菜。”
這話讓科夫曼夫人笑了起來。
“難怪你和馮關系好,你們都是那種天生適合做菜的人。”
科夫曼夫人接著扭頭跟羅晴說起科夫曼一些經歷。
羅晴聽科夫曼夫人介紹才知道,原來科夫曼先生比馮正明還要年輕就成為了主廚。
而且科夫曼的出現,直接改變了烹飪上的一些標準。
或者應該說,因為有科夫曼出現,導致了標準被提高了。
和馮正明一樣,科夫曼也是從小地方走出來。
他的很多菜都融合家鄉味道。
就像是馮正明從齊魯把魯菜帶去滬城一樣。
馮正明在滬城也是堅持用魯菜的技法,并且菜品味道上也會偏向魯菜。
羅晴看向馮正明和科夫曼。
“你們的經歷確實很像。”
馮正明和科夫曼相視一眼,隨后兩個人也都是大笑起來。
又是一天的休整。
算是讓所有廚師都認真為第三道菜做一些準備。
年輕的廚師們其實大多也都清楚,因為第二道的蔥燒海參,他們應該是無緣爭奪十佳名廚。
倒也沒有年輕廚師覺得這樣不公平。
畢竟手藝上的事,比拼的還是個人能力。
第二道菜大家都是做蔥燒海參。
你手藝上技不如人,又怎么能有資格壓著大師傅們成為十佳名廚
當然,年輕的廚師們還是進行好好準備,想要把第三道菜認真做好了。
縱然是和大師傅們有差距,也要在第三道菜上拼盡全力。
馮正明在休息日里,親自去接了趕來的幾位評委。
兩位從京城來的國宴大師。
還有專程趕來的港城大亨。
接到了人,馮正明把他們一起驅車接到曲阜,安排在酒店里住下來。
到了這個時候,還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他們的評委身份。
也是給比賽蒙上了一層神秘感。
引發了不少的討論和猜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