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晴:“所以師父一直強調,說魯菜的關鍵在于這個‘和’上,是這個道理”
馮正明:“對,和便是這個道理,是味道上調和,還有各種增添風味技法上的調和,最后要把各地菜系的特色也都能調和起來。”
丈夫的這套理論,羅晴聽起來多少是有些難以理解。
畢竟要說做菜,羅晴確實不那么擅長。
馮正明也看出妻子不是太明白,他索性舉了一個例子。
“簡單一點說,比如干燒魚,是不是要放入一些肉丁把肉丁先煸炒出油脂來,再去用肉丁的油脂去煎一煎魚,是不是又讓油脂香味和魚調和起來
之后我們再加水,再加入其他的輔料,再進行調味,可如果把水換成清湯的話,是不是又能夠把味道提升
這其中最關鍵的其實就是水,因為水可以把各種味道進行調和。”
馮正明舉的這個例子,讓羅晴很快明白了“和”的意思。
一種匯聚起所有滋味是和。
干燒魚的煎、燒,還有最后收干汁的,這些技法融為一體也是和。
包括魚和肉丁和各種輔料組合起來也是一種和。
這么一想,羅晴不禁感嘆。
“還真被你說對了,做菜真的是處處都體現出這個‘和’字啊。”
馮正明微笑:“做菜就如同生活,酸甜苦辣咸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真實的生活就是這些調和在一起,所以好的菜也要調和這些。”
羅晴終于明白,她看向丈夫的眼神里滿是崇拜。
馮正明不只是把菜做的很好,不只是傳承了魯菜那些前輩的技法和理念,更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又加以升華。
他已經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理論,從烹飪中領會到生活哲學。
甚至馮正明所領悟的比很多老師傅都要更加深刻。
羅晴心里不禁感慨,丈夫總是體現出超出了年齡的深沉。
馮正明逗著女兒,撕下一點點的小肉末,喂給了女兒吃。
小丫頭吃的還挺開心,甚至小手都會拉住爸爸的大手要吃。
當然,馮正明沒有繼續給女兒多吃。
看到丈夫帶女兒的這一幕,讓羅晴感到非常愉快。
一家三口吃了頓小燒烤,在夜色下溜達著返回酒店。
評審們都已經回來了,馮正明看到兩位爺爺和師父他們明顯都在酒店里等自己。
他讓羅晴先帶著女兒上樓去,自己去和評審們匯合。
大家一起來到酒店里一個小會議室里。
三組評審先把評分的表格遞給馮正明。
馮正明仔細看了看表格上,淄博各家酒樓的評分。
看到三組評審都對欒博盛的四四席酒樓評分很高。
馮正明微笑問:“大家都對四四席酒樓評價很高,看來四四席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
崔老師傅:“是啊,小欒的四四席確實做的有模有樣。”
夏老師傅:“已經有過去正經官府菜席面的味道。”
馮正明:“夏師伯給了一個很高的評價。”
接著包括師父在內的幾位老師傅,都說出各自的體驗,大家都覺得欒博盛的四四席確實做的非常好。
倒是爺爺開口說出了一些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