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正色開口“官家,微臣想要辭官。”
若說與蘇軾說起要辭官時,他心里有五六成把握,方才在與王安石擦肩而過時只剩下三四成把握,那現在聽聞官家這幾句話后,就只剩下一兩成把握。
官家是個明君。
從前每每在御書房見他,總會詢問起變法相關,但今日卻對這事兒絕口不提,只說起小皇子。
一來是對他的變法之策不再上心。
二來是不愿再給他希望。
倒是官家一愣,只以為因自己年紀大耳朵出了問題。
蘇轍又將方才的話重復了一遍。
官家方才提起小皇子那顆歡欣雀躍的心頓時就沉入到谷底,皺眉道“可是因變法一事子由啊,若是朕沒記錯的話,你今年尚未到二十五歲,已位居三品,照著這般速度下去,只怕三十歲左右就能官至宰相。”
“別說整個大宋,就算從古至今也沒幾人有此殊榮。”
“你莫要意氣用事”
“官家,您覺得微臣是意氣用事之人嗎”蘇轍的面容是一如既往,不急不緩道“這件事微臣是經過深思熟慮過的,微臣家人都表示贊同。”
在前些日子,他覺得官家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畢竟汴京城郊那些百姓的說辭是最有力的證據。
但他到底低估了王安石。
王安石年紀比他大,閱歷比他豐富,這次卷土重來,更是知曉官家最想要的是什么。
在王安石的描繪下,變法之后的大宋海晏河清,歌舞升平,這叫官家怎能不心動
可說實在的,蘇轍并不怪官家。
若他并非穿越之人,聽到王安石所描繪的美好未來,一樣也是會心動的“官家,您的話只說對了一半,微臣之所以選擇辭官,與變法有關,卻不全然是因為變法一事。”
“事涉大宋數億百姓,您慎之又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微臣猜測,您心中是更屬意于王大人之策。”
“以微臣愚見,不出三年,您就會看到變法的弊端,微臣有個不情之請,若您執意選用王大人之策,先選一省一府試行,到底好與不好,總得了解透徹才是。”
官家嘴唇微動,卻沒說出話來。
因為蘇轍說的都是實話。
王安石將變法之策細化了又細化,大概十余年的時間,整個大宋就會變樣。
但若按蘇轍的計劃,想要將朝廷改頭換面,想要所有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大概需要三十年左右的時間。
方才,王安石拍著胸脯保證“微臣敢以性命起誓,最多十二年的時間,若沒能達到微臣所說的盛景,微臣愿以死謝罪。”
官家活了大幾十年,聽的最多的就是旁人夸他仁善。
老百姓覺得這是褒。
但官家卻覺這話是貶。
身為君王。
誰不希望朝臣與老百姓提起
自己夸自己英明神武
官家看著蘇轍,道“子由,你是心意已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