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臉上多了一抹思索。
華冠科技2745的股權被德隆收購,并成為前者的第一大股東后,華冠科技便加入了德隆的擔保圈。
2003年2月,華冠科技董事會通過了與德隆旗下湘火炬互保協議的議案,華冠科技最終為湘火炬164億的連帶責任擔保。
湘火炬則為其了08億的擔保。
同年9月,華冠科技出資4000萬成立黑龍江德農種業,并持有一半的股權。
同樣是這一年,華冠科技出資4500萬收購赤峰德農種業有限公司41的股權,并于次年10月增持到75,累計耗資1億多元。
也就是說,華冠科技不僅拿出164億支持湘火炬,而且還拿出了14億支持德隆種業的發展。
而德隆反饋回來的只有8000萬。
一家凈資產不超過2億,凈利潤不到2000萬的公司,基本上被德隆掏空了。
但這種空是相對于之前主業為玉米深加工的華冠科技。
事實上,德隆赤峰種業和黑龍江德農種業的股權也算是它的資產。
如果這么算的話,華冠科技實際上只在德隆身上虧損了8400萬。
而且這種虧損是基于華冠科技為湘火炬的擔保。
如果湘火炬不倒閉,按時償還欠款的話,這種虧損就不存在。
但華冠科技持有的德農種業旗下赤峰種業和黑龍江種業價值14億的股權,確是實實在在的資產。
現在徐良要收回這筆資產的話,就要支付給華冠科技14億華夏幣。
這也是企業跟企業之間的交易。
等這個交易完成后,才是萬向跟德隆之間的股權交易。
“1億,不止德隆集團持有的2745的華冠科技股權賣給萬向,華富集團手中持有的62的華冠股權,也一起賣給你們。”徐良直接道。
1995年,華富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聯合齊齊哈爾英華礦泉飲品有限公司、甘南縣鄉鎮建筑聯營公司,在內的五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華冠科技。
華富集團作為老大,占了公司大半的股權。
后來這些股權分別賣給了德隆集團和萬向,自己手里留下了62。
為了徹底掌控華冠科技。
德隆又在2003年的時候,跟華富集團背后的實控方興十四村這個集體簽訂了收購協議,9400萬收購華富集團80的股份。
可惜到了03年后,德隆財務危機加劇。
已經沒辦法通過華冠科技來整合德隆的農業資產。
否則按照德隆的規劃,德農種業也好,德隆農超也罷,都會被整合進華冠科技。
一如中燕控股之與紡織業,天山股份之與建材行業。
不過徐良顯然沒有這樣的需求。
他對德農有著更高的期許,短期內也不著急讓它上市。
即便是想上市,也不需要想德隆這樣千方百計的找殼。
作為港交所的大股東,他可以把旗下的公司運作到港交所上市。
魯冠秋搖了搖頭,“一億太多了,7000萬。”
徐良當然不可能答應。
拿到了德隆14億的收購款,即便扣除8000萬的債務,也還剩下6000萬。
再加上華冠科技本身的價值,估值絕對超過2個億。
3365的股權,怎么可能7000萬就賣掉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