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工廠里,安裝著大量的射頻芯片,收集溫度、濕度、土壤肥力等所有數據,匯集到人工智能大腦。
然后由智腦按照需求通過滴灌的方式,根據農作物的需要,注入水分和肥料。
用10,甚至更少的水量和肥料,種植出一倍,甚至更多的農業產出。
以前,我們種一百畝地,可能需要二十個農民。
在智能化農業時代,只需要一個人負責管理和維護人工智腦,就可以管理上千畝,甚至幾千畝的農業用地。
效率和產出千百倍的提升。
如果未來我們能夠建設更多的核電廠,太陽能、風能和水電,把能源的價格拉下來。
那么我們就能讓農業向立體發展。
真正擺脫自然環境對農業的限制。”
徐良順嘴提了一下立體農業,在他重生前,華夏因為暴漲的太陽能發電,在西部能源價格低廉的地區成立了立體農業工廠。
不過,因為即便能源價格下跌,但投資還是比較大。
所以只能拿來種植高價值的經濟作物。
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基礎。
所以他也沒準備多說。
“未來的工業,通過智能化和大數據系統來幫助工人,甚至取代工人,實現制造業的全面智能化。
無人工廠,無人裝配廠,會越來越多。
工業品的價格會下降幾倍。
現在一部手機上千元。
將來手機不僅功能更豐富,性能更先進,甚至不需要你花錢,聯通、移動會送給你,因為話費和網費的收入遠超一部手機的價值。”
看著臺下不少懷疑的眼神,徐良也沒多解釋。
時間會證明一切。
“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入工業制造和銷售的各個環節時,不僅工人的數量將逐步減少,而且整個制造業都將被重新洗牌。
僅僅依靠降低工人公司的低水平競爭,將不再具有制造業方面的優勢。
在未來的競爭,是從設計到銷售全過程的智能化水平的競爭。
也就是說,華夏將是最后一個擁有,并可以發揮人口紅利發展起來的國家。
在十年二十年后。
人口多,將不再是優勢。”
斬釘截鐵的說完后,徐良繼續道。
“未來的智能化醫療。
不管在任何國家,醫療遇到的最大瓶頸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醫療的成本越來越高。
現在去醫院,隨便一個體檢就幾百上千元;
如果看病住院,驗血、驗尿、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流程下來,就是數千甚至上萬元的花銷。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這是非常大的支出。
所以看不起病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第二,醫療資源不平衡。
一線城市的醫療資源,遠超過三四線城市,普通縣城就更沒法比了。
直到現在,全國一千多個市縣都沒有三甲醫院。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很多病治不好。
比如癌癥、帕金森綜合征和阿爾茲海默癥等。
盡管全世界的醫生和科學家努力了許多年,世界各國和研發機構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過去這么多年來,癌癥等疾病的治療始終進展緩慢。
但我們可以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解決上述問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