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一點小小的未來震撼
首先是降低成本。
從醫療本身講,醫療成本高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藥品的研制周期長,費用太高;
二是醫務人員培養的成本太高。
現在,全球新藥大部分來自美國。
而美國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20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投入20億美元。
而美國專利法,從申請之日算起,整個專利期只有20年。
但專利的申請,并非是藥品上市的那天才開始計算,而是要早于藥品上市十幾年。
也就是說藥品上市后,受到專利保護的年限只有幾年。
通過我們對強生、羅氏、瑞輝等藥企的綜合調查,一款藥物能夠享受專利保護的時間,通常只有7年。
也就是說如果新藥能順利研究出來,也只有七年的獨家銷售以賺回成本。
所以,每一款新藥都非常貴。
而培養一名專科醫師,在美國需要13年。
在華夏,成為一名主治醫師,大專生和本科生需要10年,醫學碩士要9年,醫學博士要8年。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講,既然時間和金錢的投入都如此巨大,他們必然有高收入才合算。
那么我們怎么用人工智能改變醫學行業呢?
舉一個例子。
我們很自然的認為,看病要找有經驗的大夫。
他們的經驗的累積,就是一個通過病例學習的過程,而人學習再快,也快不過計算機。
一個放射科大夫一生閱讀研究的病例很難超過10萬個。
但計算機很容易就能從上百萬病例中學習。
相比醫生,計算機在診斷和做手術等方面有三大優勢。
首先,它們漏判和失誤的可能性非常低,也就是說他們能成功發現一些醫生們忽略的情況。
其次,它們的準確率很高,而且隨著數據量病例的增加,提高的非常快。
最后,也是人所不具備的,這些智能程序的穩定性非常好,它們不會像人那樣受情緒的影響。
而這些智能程序的成本,通常不到人工的百分之一。
有了強大的醫療人工智能程序,再配合醫療機器人,就可以讓遠在偏遠縣城的病人,享受頂尖的醫療服務。
從而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最后我們再來講一下人工智能對醫藥行業的改變。
今天,人類在癌癥方面投入的資金比阿波羅登月或者語音識別要多的多。
但為什么癌癥依然很難根治呢?
因為癌細胞是動物和人自身的細胞在復制的過程中基因出了錯,而非來自體外。
也就是說癌癥是基因病,而非病毒。
今天最有效的治療癌癥的方法是,使用基因技術研制出的抗癌藥來治療。
從機理上講,是找到病變的基因,并且把相應的癌細胞殺死。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