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疆省的水資源有限。
德農接手后,又投資上千萬,成立了兩個10萬畝農場。
但荒地想變成高產農地,可不是有水就行。
還需要投入各種有機物增加營養,把沙土變成農作物可以生長的土壤。
在有充足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這個過程也需要三四年的時間。
單純靠種地收回成本太難了。
這也是劉強西想做深加工的原因。
不過發展深加工也不只是他自己的主意,德隆時代的屯河農業就有這個想法,只是他們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金融上。
根本沒有資金來推進這件事。
“今年我們開發深加工的產品暫時規劃為四種,西紅柿、枸杞、大棗和杏。”
四種產品都是屯河農業基礎深厚的產品。
尤其是西紅柿,在德隆時代就已經擁有12家番茄加工廠,可年產大包裝番茄醬30萬噸,番茄粉5000噸,番茄紅素10噸的能力,是世界第二大番茄企業。
杏醬雖然差了點,但也有年加工10萬噸鮮杏,濃縮杏漿3500噸的能力。
“開發屯河品牌的番茄醬、番茄干、袋裝枸杞、大棗干、杏醬等初加工產品,延長價值鏈,創造更多的營收。”劉強西繼續道。
“疆省有豐富的干果資源,除了之前提到的,還有葡萄、核桃等,屯河農業可以立足在這些資源上開展深加工。”徐良道。
“我們也是這么想的,不過今年我們只打算先開發西紅柿、枸杞、大棗和杏,等有了一定的經驗,也賺到錢了,再考慮更進一步。”
“不貪大求全,穩步向前邁進。不錯。
不過,屯河農業的根基是農場,在不斷進行農產品深加工開發之余,也要不斷開拓公司旗下的農場面積。”
劉強西道:“徐總,在疆省開發農場的成本太高了,20年的租賃期內,我們很難賺到多少錢。
同樣的資金如果投在其它方面,會獲得更高的回報。”
華夏的土地租賃期最長就是20年。
20年后,即便再重新租賃,農地的租賃費也遠高于荒地。
這意味著租賃成本大大提高了。
“老劉,經商這么多年,我悟出最大的一條真理就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
雖然現在看,我們掌握著國內西紅柿、大棗等農產品,最大的一條零售渠道。
但我們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
即便是我們最有把握的西紅柿領域,也有新中基。”
疆省西紅柿領域有兩家巨頭。
一家是屯河,另一家就是裝修起家的兵團企業新中基。
這家公司從90年代中期開始做農產品進出口貿易。
創始人劉一觀察到獨聯體國家的番茄消耗量相當可觀,是個不錯的商機。
于是他重資請羅蘭貝格,為其提供了一份番茄醬行業咨詢報告,經過調研和判斷,正式籌建了新中基的第一座番茄醬生產廠。
2000年,新中基借著兵團指標上市,開始從多元化經營向番茄產業聚焦。
隨著新中基、屯河入場,華夏的番茄產業從生產經營階段走向了資本為王階段。
借助資本市場輸送的彈藥,兩家公司控制了疆省70的番茄加工產能,番茄醬產量四年翻了四番。
2001年,屯河成為僅次于美國晨星的世界第二大番茄加工企業,由兵團支持的新中基位列華夏市場第二。
不過,華夏番茄行業發展的背后,真正賺到大便宜并不是華夏,而是意大利人。
意大利是全球赤金貿易中最具影響的力量,也是番茄加工產業的最重要推手,這得益于三個因素:戰爭、移民和老墨墨索里尼。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