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美國南北戰爭,番茄濃湯等食品罐頭得到普及,推動了食品工業的發展。
不斷涌向美國的意大利移民,成為傳播番茄文化的使者。
在老墨的支持下,番茄的生產加工被視為意大利文化國粹和工業自給自足的代表,意大利的番茄工業迅猛提速。
正是憑借這些基礎,戰后意大利番茄商人們迅速獲得決定性的市場地位。
意大利番茄業強大的動員能力,也體現在他們對華夏市場的開拓上。
90年代初,一通來自意大利番茄加工設備廠商小羅西的電話,為意大利巨頭們叩開了通向華夏的機遇之門。
小羅西剛把一套番茄醬加工設備賣給了中方。
此時,他們希望意大利同行們給華夏買家介紹生意,讓番茄加工廠轉起來。
得到消息的意大利番茄貿易家族甘道夫家族立刻行動起來。
家族第三代中的老大阿曼多甘道夫,成為第一個造訪華夏的意大利番茄貿易商人。
北緯40度,不僅是頂級葡萄酒理想緯度,也盛產優質的番茄,美國加州產區、歐洲地中海產區都位于此。
意大利商人們沿著這條線,選擇了和自己老家并列一線的疆省。
初來乍到的意大利人堪稱番茄界“馬可波羅”,他們幾乎包辦了當時華夏番茄工業體系的建設工作,也把自己的產業鏈伙伴介紹到華夏。
設備廠商以補償貿易產品償還建設費的方式,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番茄加工廠。
貿易商把客戶介紹到華夏,比如漢堡王和前麥當勞供應商亨氏。
在整個利益鏈條里,華夏的地位無疑是最低的。
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番茄,被意大利中間商低價拿走,后者又按照國際價格賣給漢堡王和亨氏等零售商,賺到了高額差價。
而華夏這邊的番茄醬生產商好不容易賺到的錢,還要支付高額的設備款。
雖然位于微笑曲線的最底層,賺著微薄的利潤。
但對于八九十年代的華夏來說,能賺寶貴的外匯就已經足夠了。
所以九十年代初,疆省各地一股腦的上馬了很多番茄加工廠。
暴漲的產能很快超過了需求。
意大利人趁機壓價。
華夏廠商損失慘重。
一時間疆省到處都是破產的番茄加工廠。
屯河就是在這個時候抄底進入的番茄行業,而且迅速整合了疆省將近四成的產能。
不過有了之前的教訓,屯河在進入番茄行業的時候,就很注重海外渠道的拓展,畢竟番茄消費的主流市場在海外。
意大利甘多福,美國克里斯等番茄醬加工和分銷公司,都被屯河收入囊中。
海外渠道的建設,也幫屯河走上了世界第二大番茄醬加工公司的寶座。
“如果新中基刻意漲價,跟我們爭奪番茄產能的話,我們跟不跟?
如果跟,無疑會擠壓我們的利潤空間。
如果不跟,我們就收不到足夠的貨源,逐漸失去市場。
這種時候如果我們有自己的番茄產能,就會獲得極大的自由度和容錯空間。”
徐良有些感慨道。
參與了03年的大豆戰爭后,他對主動權有了更深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