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隆不以為意,看著面前的桌子、胡床,驚訝之色一閃,隨后便坦然坐下。
“漢王可好?”邵勛拍了拍手,讓親兵端上來茶水,親自給范隆倒了一碗,問道。
“南征北戰,意氣昂揚,戎馬倥傯之間,總向我等談起當年七里河畔的金甲小將。”范隆告謝后,笑著說道。
“我家世不高,聲名不顯,不意漢王竟還記得。”邵勛笑道。
“大漢并不看重門第。有才之人,便可身居高位。”范隆說道。
邵勛笑而不語。
其實,漢國并非不看重門第,實在是無人愿投罷了。
劉淵開國后,以上黨崔游為御史大夫,但老人家拒絕了。
九十三歲的人了,實在不愿意在人生末尾再做匈奴的官。崔游固辭,因為他曾是劉淵的老師,無法強迫,最終只能作罷。
眼前這位范隆,則是劉淵的同窗,雁門人。
劉元海開國稱制,匈奴人自然歡歡喜喜去做官,但投效的晉人卻很少。
考慮到劉淵半輩子在中原游學、做官的經歷,他可能對那些匈奴貴族看不太上,覺得他們雖然習得漢文,少數人甚至暢讀經史,但深受胡風浸染,終究不太一樣,心心念念想招募中原士人,來填充他國家的官位。
但這個節骨眼上,誰會去呢?
大晉朝至少架子還維持著,更是天下正統。漢國雖然聲勢不錯,連連攻城略地,但終究是蕞爾小邦,更是胡奴所立之國,若投效而去,怕是要被人笑掉大牙,名聲直接就臭了。
說白了,劉淵得亮一亮拳頭,再展現點力量,攻下更大的地盤,甚至把目標瞄準洛陽,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靠。
現在他還沒來得及做這些事,自然招不到人,以至于都到邵勛這邊來試探了——作為漢國大鴻臚,范隆絕對不止拜訪邵勛一人,但這一圈下來,估計沒啥收獲。
原來劉淵起家也這么困難啊。
“小郎君若愿北上游歷,漢王定然欣喜。”范隆又道:“敝國最重武勇,漢王看重的勇將,重號將軍唾手可得。統領大軍,南征北戰,建功立業,位列三公,也不是不可能。”
“漢王好意,我心領了。”邵勛說道:“我無甚大志,所愛者唯醇酒婦人耳,卻是辜負漢王盛情了。”
范隆聽了大笑,道:“敝國呼延氏向出美人。郎君若北上,露一手絕藝,公卿貴人見了,以女妻君,等閑事也。”
他說得倒是沒錯。
匈奴風俗,沒那么多門第之見。你有本事,又是漢王看重的人,娶個呼延氏、劉氏之女為妻,太正常了,無需考慮太多。
邵勛搖頭失笑,道:“范公且住,我無意北上,君回去后自可如實稟報。”
范隆嘆了口氣,道:“既如此,我便離去了。”
“范公。”邵勛看著范隆離去的背影,喊了一聲。
范隆疑惑地回過頭。
“漢國若有變亂,待不下去了,金谷園內有君一席之地。”邵勛說道。
這次輪到范隆失笑了。
他搖了搖頭,消失在連廊盡頭。
邵勛把玩著茶盞,默默思考。
先給范隆種下個種子。
如果自己日后沒發展起來,自然一切休提。
如果發展起來了,那他這里就是另一條路。
范隆是大鴻臚,又是劉淵同窗,在漢國的地位并不低,認識很多匈奴貴人以及劉漢宗室。
劉淵年紀大了,他死后國家還能那么穩當嗎?怎么可能。
內部殘殺、爭權奪利,是草原傳統了。
他不介意收留一部分政爭的失敗者,這是有好處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