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房再往北是廚房,炊煙裊裊,正在做午飯。
羊圈、柴房、廚房前還有幾株果樹,其中兩株似乎已經枯死了,可能是今年春夏大旱時的事。
路的右邊則是打理得十分整齊的菜畦,菜畦中央挖了一個井,上面蓋了蓋子。
菜畦最北邊還有一扇小門,此時敞開著,露出了外間的柴堆、草堆。
柴堆后方則是茅廁,茅廁外靠墻的地方還堆了許多新舊糞便,上面蓋了薄薄一層土。
典型的農家小院,而且是經營了至少一代人的農家宅院。
趙槐能撿到手,運氣不錯。
“不錯。”邵勛看完后,點了點頭,隨后便在趙槐的引領下,入了中堂,坐于首位。
趙槐十歲的長子端來了溫好的酒。
邵勛也不客氣,端起酒碗嘗了一口,道:“好酒。”
“此為祭米酎,春社時釀的,陳侯若喜歡,可多飲幾杯。”趙槐說道。
“坐下一起喝。”邵勛招呼了一下,讓趙槐以及其他幾個跟來的銀槍軍士卒一起坐下。
眾人連連推辭,見得邵勛堅持,便坐了下來,一起飲酒。
酎是一種度數較高的酒,需要長時間釀造,甚至是二次、三次反復釀。
祭米酎,顧名思義,用祭米釀造的高度白酒,里面還添加了五茄皮、干姜等調料,味道十分特別——此時人們不光喜歡往茶里面加各種東西,酒也一樣。
“明歲起,你便有五十畝祿田了,五月麥收之后,屯丁們會將收獲的小麥送來。”邵勛說道:“家中該備石磨了,驢騾駑馬,最好養個一二匹。”
“謝陳侯賞賜。大恩大德,粉身難報。”趙槐聞言,立刻起身行禮,眼眶都有些濕潤了。
在河上拉纖之時,一日下來,所獲無幾,養家都很困難。而且,纖夫往往滿身傷病,還不長壽,那日子真的難以言說。
加入銀槍軍之后,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在云中塢生活的那段時日,固然清苦,但一家人卻已可吃飽肚子。
遷居至梁縣后,不但得了這個小宅子,他還由什長升任隊主,每年可領36斛糧、10匹絹、5斤綿,外加五十畝祿田的收入。
如果打贏了仗,則可分戰利品——陳侯在這方面從不吝嗇。
趙槐的生活,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洛陽有人奇怪為何銀槍軍士氣如此高昂,且敢打敢拼,這就是原因。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或恨。趙槐是邵勛建立的軍政集團的受益者,他有自發維護這個集團的沖動,士兵們知道為何而戰,戰斗力就已經不一般了。
這樣的軍隊,別人拉不走!
“過完春節,爾等隨我去趟陳郡,讓豫州士民好好見識下銀槍軍兒郎的風采。”接連喝了兩碗酒后,邵勛止住了繼續給他倒酒的趙槐,說道:“酒已盡興,夠了。”
趙槐坐了下來,道:“謹遵君侯之命。”
“謹遵君侯之命。”其余幾人一齊應道。
說話間,趙槐的妻子又端來了果品、點心和茶粥。
邵勛推卻不過,接過茶粥吃了起來,又讓親兵們也來拿果子、點心吃。
茶在此時一般被稱為“荼”。
茶葉這種商品,要到中晚唐時期才大范圍流行,以至于小地方都有賣茶湯的,販夫走卒給個幾文錢就能喝。
唐代詩壇一大流派的“商事詩”中,與茶有關的不知凡幾。
在這會,茶也并非人們想象中的不流行。
士人家庭就不用說了,以茶待客的相當多。
在洛陽等大城市,茶葉也算是一大熱門商品。
先帝時的太子司馬遹就曾指使屬下販賣茶、菜等物,以至于太子洗馬江統上疏勸諫。
洛陽市面上還有蜀地老嫗販賣茶粥,被市中官吏打破其器物,引起糾紛。
這都是面向大眾的買賣,至少在大城市是有一定消費人群的。
茶粥一直流行到唐代,被稱為“茗粥”,再往后,還發展出了茶泡飯這種東西,算是一大傳統食品。
邵勛不是很喜歡吃茶粥,因為里面加了很多亂七八糟的香料、藥材,味道十分感人。
但這會在趙槐家里,他吃得面不改色,連連稱贊,讓趙槐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