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遼后,左右驍騎衛、左右飛龍衛將士普賜一馬,你可領到?」
「領到了。」王二高興地說道:「還是母馬哩。」
「幾歲口的?」
「三歲。」
「平日里養馬,草料可足?」
「秸稈、糠麩、秕谷、豆子混著喂,時不時再野放下,差不多夠了。」
「家里幾口人?」
「老母在堂,一妻一妾,另有兒女四人。」
「過得如何?」
「大女嫁人了,夫家在李家防,亦是府兵。二女說好了人家,乃本鄉鐵匠程牛之子。三子年十一,在家錘煉武技,四子還小,幫著家里牧馬放羊,干干雜活。」
「家里有多少地?」
「百八十八畝又四十步。」
「你父竟然沒分地?」
「我就兩個弟弟。」王二說道:「二弟早年去了高柳鎮,已是多年沒有音訊。三弟給人當了贅婿,就在鄰縣。
「令尊真楷模也。」邵勛感慨道:「家里可有存糧?」
「有呢。」王二點頭道:「吾兒愛用投矛,前陣子打算出些糧肉做見面禮,請同袍教導。我不會投矛,不然這錢也省下了。」
邵勛臉色舒展了開來。
跟在他身邊的左驍騎衛長史徐鉉聽得汗流瀆背。
他幾個月前才赴任,若這個府兵大口一張,說出些什么讓人下不來臺的話,他可要背鍋的,那就太冤枉了。
另外,天子問得也太細了!
當然,徐鉉覺得天子最厲害的是他知道問什么,他懂行。如果把太子換到此間,就不一定問得出這些東西了。
興許太子懂得還多點,如果是第三代天子,會不會有今日這一場問對都是個問題。
「左驍騎衛依然堪戰!」邵勛笑道,然后揮了揮手,道:「度支賜絹二匹,少府加賞二匹。」
「謝陛下賞賜。」王二激動道。
「你應得的。」邵勛笑了笑,然后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了第二遍:「你應得的。」
王二之后,邵勛又給二十余人親手發賞,皆左驍騎衛石橋防府兵。
發完這個,又至左羽林衛延津龍驟府隊列前,又發了二十余人,隨后便停下了。
府兵傳承有序,還能戰,這一點非常好。
左驍騎衛追溯其前身的話,已然存在三十年,比一代人還長,但他們的戰斗力沒有退化,這讓邵勛很開心,因為他這些年一直想盡各種辦法為府兵延壽。
其實他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話,大梁的府兵制度還是會比唐朝長,原因一點不復雜,歷史上楊堅就意識到了:「時天下戶口歲增,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其狹鄉,每丁才至二十畝,老小又少焉。」
大梁朝的根基在河南,這不是土地先天不足的關中能比的,而且府兵人數又沒有六十萬之多按照邵勛的標準,關中最多只適合安置五萬府兵,恰好是北周府兵的數量,多則敗壞矣。
中古時代打仗,真不需要那么多人。有個十萬精兵,已經足以拱衛王朝安全了,如果有二十萬精兵,則大有余裕,能讓你有空間犯錯。
府兵余丁也是優質的后備役兵員,守城及彈壓地方一點問題都沒有。
他們還有最后一次立功的機會。
邵勛臨行前,二度召見了車師后國使者,道:「朕欲募發三千人至貴國境內屯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