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請看。」邵杰指著不遠處的軍府,道:「此為晉祠龍驟府,每一防都辦了學堂,教授蒙學和韻書。托朝廷的福,送來諸多蒙師、筆墨、書本、紙張,并撥發錢帛,右金吾衛、右龍虎衛總計六十四防,而今已有三十九防有學堂。」
邵瑾聽了頻頻點頭。
比起上一次來,并州似乎又有所發展,至少辦學搞得不錯一一當然,這也和朝廷大力貼補離不開。
「還差二十五防未有學堂。」邵瑾嘆道:「將士勤苦,豈能沒點好處?孤回京之后,定要奏明天子,請撥發錢糧、選派蒙師至此。」
州郡官員們聽了還沒什么,但府兵將領們卻喜上眉梢,連聲稱謝。
「無需如此。」邵瑾將他們一一扶住,然后又問道:「并州二衛可有少年俊彥入太學、國子學?」
「太學沒有,國子學則有。」邵杰介紹道:「每歲少則七八人,多則十二三人。歷年下來,試通三經者七人,試通二經者二十一人,試通一經者近百。」
邵瑾聽了半響無語。
武人子弟讀書,終究還是差了。
這么多年了,試通二經當上九品官的才二十一個,試通三經當上七品官的只有七個,通三經以上者一個沒有,估計得讓土人笑掉大牙。
而且,雖然父親對太學、國子學一視同仁,但實際上還是太學出身的官員更讓人另眼相看,國子學似乎隱隱低人一等,發展前景不是很好,蓋其多勛貴、武將、胡酋子弟。
「武人子弟都愿意讀書嗎?」他忍不住問了一句。
「殿下。」太原太守杜上前一步,說道:「這兩年愿意讀書的人多了起來。」
「為何?」邵瑾問道。
「立功受賞的機會少了,武人那條路不好走。」杜回道:「故有人愿意搏一搏讀書這條門路。」
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博的便是當官,博的便是封妻蔭子,博的便是光宗耀祖。
天下大體平定,戰場立功的機會少了,但武人們又想當官,可不就只能去國子學碰碰運氣了?
但這些人底子還是太差,試經玩不過那些書香世家的。
「并州二衛余丁可多?」邵瑾放下了這件事,問道。
「今歲六月于廣平置龍岡、滏口二龍驟府,于趙郡置石門龍驤府。這會已經在募集兵員了。」邵杰說道:「右金吾衛、右龍虎衛各出千人,計兩千眾,可至河北為府兵,頃刻間便募集完畢。」
邵瑾一聽就明白了。
去河北當府兵都是愿意的,給了兩千員額,一下子就報滿了,壓根不用動員。
想到此處,他立刻說道:「兩千人少了點。孤當上奏天子,多給些員額。」
隨行的右金吾衛部曲督、部曲將們一聽,大喜過望,道:「殿下待我等優厚,如何不以赤誠報之?」
邵瑾聽了亦有些歡喜,這就是父親派他來的意義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