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因為擔心樂嵐姬舟車勞頓,沒帶她來這邊,
晚風吹進了房間內,不知道是不是錯覺,邵勛竟然感受到了些許琴聲。
天已經完全暗了下來,滿天星河與四十年前幾乎一模一樣。
洛水也安靜了下來,靜謐之中帶著點潮聲。
邵勛輕拍著堅實的窗臺,無聲地笑了。
他在這里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歷程,仔細回想起來,余味悠長。
有些記憶,平日里隱藏在深處,你本以為已經忘了,可一旦想起,卻出乎意料地清晰邵勛離開窗臺,又看了看屋內。
昏黃的燈光中,墻上的弓梢、刀鞘異常顯眼。靠墻的書柜中,依然擺放著當年留下來的一些檔籍。
邵勛隨手翻閱了下,這是《農事輯要》的早期版本,匯集了從各個世家大族手里漏出來的農業技術,匯總成冊。
當然,他自己的功勞也有,比如用河底淤泥攪拌糞便堆肥。
這項技術不起眼,或許前人早已做過,但正經強制推廣卻是由他邵某人完成的。
到了現在,不光這種了,就是羊圈、牛棚、豬窩之中,都會經常鋪上一層細土,時時清掃。
充滿肥力的泥土一層層撒在農田里,為北方兩年三熟制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原來,自己早年也做過這么多事情啊。
邵勛暗暗感慨看,將檔籍放回原處。
金門塢的農田養護非常出色,一直是標桿之一,原因或許便在此間一一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每畝地每季可收六斛左右的小麥,大部分都被養護成了上田。
很多百姓不愿離開這里,不是沒有原因的。
邵勛的思緒繼續發散。
他想到了正在江南如火如茶推廣的稻麥輪作制度。速度或許算不上快,但不可抑制,
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了好處。
只要你提前育秧,打一個時間差,麥收后就能種上水稻,一年收兩茬主糧,兩年便是四茬,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只有兩茬半。
這是他給江南百姓的禮物,只要持之以恒下去,不斷尋找養護農由的辦法,就能以更少的田地養活更多的人一一如果肥力實在跟不上,那就休耕一年或輪作其他作物。
農為國家之本。
他建立的大梁朝,農業生產力應該是遠遠高于歷史同期的,長期積累之下,帶來了顯著的變化一一金門塢那成群結隊、滿地亂跑的孩子就是明證。
人口的增加是幸福的煩惱,全看你如何處置了。
太子邵瑾已然認識到了戶口滋長所帶來的利弊。
他最初是通過左龍虎衛府兵家庭的狀況了解到這一點的,經歷了三年度田生涯后,他看到了部分人多地少區域的狀況一一穎川某些鄉里,一戶百姓耕作的田地已不足二十畝。
他將這些地方稱為「狹鄉」,建議遷徙百姓至「寬鄉」。
雖然遷徙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貿然提出這個稍稍有些值得商榨,但他確實認識到了問題的本質,這就足夠了。
三月十九,邵勛離開了金門塢,直接翻越南側的山道,前往襄城、廣成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