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現在不是考慮這種事情的時候。
陳明把發散出去的想法收斂了一下。
至少在有了現在這個數量級,甚至在之后有需要的話還能繼續以恐怖的速度增加的蟲族巡洋艦的情況下。
陳明足夠放心一些了。
但還不夠。
陳明有了如此龐大的一支蟲族艦隊,有了和機械族正面抗衡的資格,但這并不是說就一定有著和機械族相等的戰斗力了。
陳明之前通過械后拿到過機械族的布防圖,知道機械族至少有兩艘主力艦和上萬艘巡洋艦,其他的艦船數不勝數。
但他也認為機械族艦隊的數量絕對不止于此。
總有一些艦隊是作為后備力量和機動艦隊來使用的。
而且在機械族星域這個即將和帝國發生戰斗的星域里,作為后備力量和機動艦隊的機械族數量很有可能會超過布防的艦隊數量。
所以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他得用一些別的數據作為參考。
陳明記得一些帝國星域的戰斗力。
像是邊緣星域的標準戰力是一艘主力艦加上三千左右的巡洋艦級別的戰力,上萬的驅逐以及更多的護衛。
伽洛星域之前就是這樣的狀況,只是因為內部腐敗的問題導致主力艦荒廢和大批巡洋艦無人維護,還有就是很多巡洋艦都是分散在整個星域不同地方的,所以看起來防備力量十分空虛。
現在就好多了。
白泉的分部接手了原本的軍隊,一艘攻勢級和一艘軍團級兩艘主力艦時刻在這里待命。
大量的巡洋艦在經過了維護或是重建后編入軍隊,基本上已經超過了邊緣星域標準戰斗力不少。
但相比于繁華星域還是不行,繁華星域的艦隊戰斗力,在邊緣星域的標準基礎上簡單粗暴地翻個十倍就行。
十倍。
邊緣和繁華之間,就是有著這么巨大的差距。
這是星域本身的發展程度決定的,越繁華的地方艦船研究也就越先進,艦船工廠的數量也就越多,制造出來艦船的質量也就越好,這是無可避免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受限于經濟與環境條件的邊境戰斗力相比于境內低的問題,所以帝國才會有一個星域聯合戰區制度。
這種強制要求繁華星域為邊緣星域提供艦船支持的,利好邊緣星域的制度。
當然這個現在不重要。
重要的是陳明可以根據這些數量,推測機械族的艦船數量
根據不同星域的戰斗艦船大致數量、機械族星域的大小,以及他所了解的機械族的發展程度,
陳明先給他推測的機械族星域戰爭力量取了一個邊緣星域和繁華星域的戰斗力的中間值。
也就是六艘主力艦與兩萬的巡洋艦為主力,剩下的驅逐艦的飛船數量再翻個十倍左右,護衛艦在驅逐艦的基礎上應該是二到五倍。
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把主力艦和巡洋艦這種戰爭中的主力飛船的數量乘1.5到2。
這應該才是真實的數量。
十艘左右的主力艦,三萬五千艘左右的巡洋艦,以及二十萬艘驅逐和四十到一百萬左右的護衛。
這才是一個星域的機械族在即將面臨戰爭的時候最有可能的艦隊數量。
當然主力艦的數量因為陳明不確定外來的那個機械族星域的增援數量的原因,所以簡單粗暴的加了四艘。
其他的應該大差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