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還是有不少好片的,并不是參展全都是晦澀難懂的獨立電影。
好男孩就看得很過癮。
樸贊郁之前的我要復仇也很有看點。
這老哥是和復仇杠上了,在電影放映結束后,他表示還將再拍一部關于復仇的電影。
心迷宮18號首映,第二天早上就有很多影評和媒體報道出來了。
媒體報道偏向于客觀事實,講有哪些人參與了首映,首映現場觀眾的反應,還有放映結束后,主創和大家的互動。
重點強調了郝運這個編導對電影的理解,讓電影人嘆為觀止。
而影評人就更加的主觀情緒化。
蒂埃里弗雷莫是法國影評家,盧米埃爾電影博物館創建人,2001年起任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選片委員會竹席。
他的這篇名為新星閃耀,這是一部讓人用上帝視角審視命運的電影的影評刊登在電影節的場刊銀幕雜志上。
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蒂埃里弗雷莫很正面的評價了電影。
不過,他的這篇影評和他以往的風格頗為不同。
蒂埃里弗雷莫很少有廢話,通常以辛辣和一針見血而被影迷們追捧。
但是這一篇,剛開始就在講他怎么認識的這位年輕導演。
那是電影節第一天酒會,蒂埃里弗雷莫上了個廁所回來的路上,他遇到了這個年輕人。
郝運說著一口不算太流利的法語。
蒂埃里弗雷莫其實會說英文,這樣的場合不會說英文的很少,他也想不明白郝運為什么非得說法語。
郝運和他問候了一下,就開始進行聊天。
蒂埃里弗雷莫很幽默的表示,他猜這個年輕人肯定不知道他是誰,因為他請教的問題是關于導演的。
盡管蒂埃里弗雷莫也曾經當過導演,但是肯定不會有人把他當成一個導演。
郝運不認識蒂埃里弗雷莫,可蒂埃里弗雷莫卻認識他。
在為戛納電影節選片的過程中,蒂埃里弗雷莫就對心迷宮印象特別深刻了。
他在影評文章中對這部電影評價道
“導演的首部長篇,就能用極高的敘事能力,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五十萬美金制作出來的佳作”。
“導演聰明又踏實,這樣粗糙的影片里,是藏不住的才華迸現”。
海外娛樂媒體刊登了不少類似的評論。
霓虹的電影旬報評論文章說道“這是一部如羅生門般的電影,但是年輕的導演郝運顯然更深受諾蘭、昆汀等人的影響,將一件本來很簡單的事情通過每個人不同的視角,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定重新梳理,最終呈現出一個令人深思的真相”。
甚至連米果娛樂界兩大報刊之一的好萊塢報道都有小篇幅的報道,它表示電影揭示了“最真實的人性,以及最深刻的悲涼”,體現了“華夏農村的真實現狀”。
沒有誰說心迷宮太復雜,讓人看不懂。
因為對于影評家來說,看不懂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國內的媒體就夸得更加不做掩飾了。
很多人對國外盲目崇拜,外國人都說好,那肯定非常好。
能讓外國人贊嘆,這就是一種為國爭光。
所以,當這些影評文章被翻譯回國內后,郝運的這部心迷宮就讓觀眾期待了起來。
而國內的影評人也把一篇篇的影評文章發布在各大平臺和報刊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