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老師的身體構造不適合打鼓,甩來甩去很辛苦。
所以,她最擅長的不是打鼓,尤其不擅長爵士鼓。
這個電影顧問她當不了,她今晚要帶郝運去拜訪她的師祖——劉光泗教授。
劉光泗先生出生于1934年,是著名音樂教育家,打擊樂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打擊樂教授,華夏打擊樂學會副會長,華夏音樂家協會打擊樂學會副會長。
被媒體譽為“華夏打擊樂之父”。
在他從事幾十年的打擊樂事業中,創作和編寫了大量的打擊樂教材。
他的學生遍及我國許多專業音樂團體和音樂院校。
郝運現在算是他的徒孫。
徒子徒孫,哪怕是徒孫的徒弟,那也是徒孫,沒有徒曾孫的說法。
李夢雖然摳門愛錢,但是買東西是一點也不含糊。
“趙老師喜歡水果,但是他的牙不太好,只能吃軟乎一些的。”李夢帶路,郝運提著兩兜子水果跟在后面,看著他敲響了人家的門。
開門的是個老太太。
“老趙,夢夢來看你了,還帶了個小伙。”
看來李夢和這家人是挺熟的。
劉光泗先生70歲了。看著和bj隨處可見的老大爺沒有什么差別。
客套一番之后,郝運就和他聊起了華夏的打擊樂。
主要是想了解一下《爆裂鼓手》這個劇本放在當下的,放在華夏爵士樂領域會不會太違和。
劉光泗先生非常健談。
針對于好運的這個問題,他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當年,他剛到中央音樂學院的時候,打擊樂專業劃分在管弦樂系
整個音樂學院都找不到一套像樣的鼓。
除了樂器之外,教材也十分匱乏。
當時法國總統候選人密特朗訪華時,曾帶來不少打擊樂曲譜。
國內的老師們如獲至寶,甚至鎖進箱子里珍藏。
劉光泗教授覺得這是難得的學習資料,反而慷慨地分享給幾位學生,大家一起查著外文字典翻譯樂譜和教材,一切全憑自己摸索。
但是爵士樂的發展也非常快。
上世紀90年代就到了打擊樂專業的小高潮。
大量的國內外電影都是演奏員們人工配音的,電影一邊放映,樂隊一邊就在旁邊現場演奏。
國外的《簡愛》《教父》《音樂之聲》以及國內的《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等等經典影片都深受觀眾喜歡。
十多年過去了,不管是爵士樂專業,還是爵士樂演出,都已經有了不小的規模。
劉光泗還給郝運列舉了幾個搖滾圈的鼓手,他們就是打擊樂專業畢業的,主要是中央音樂學院和申城音樂學院。
所以,郝運的劇本把故事背景放在國內的音樂學院完全沒有問題,他建議李夢帶著郝運去看幾次爵士樂演出,去感受一下那種氛圍。
大家相談甚歡,要不是郝運明天就要離開,劉光泗先生肯定要帶郝運去中央音樂學院那邊實地考察。
《爆裂鼓手》劇本顧問這個邀請,劉光泗先生沒有推辭。
雖然郝運的故事有點兒藝術加工,但至少也是提供了一個普通人了解爵士樂的窗口。
郝運把自己已經修改過的劇本留了下來。
他下次再過來和老教授討論細節方面的問題,反正這個劇本肯定要到明年才能拍了,也不急于一時。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