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既沒有抹黑老師,也沒有抹黑音樂,反而是里面的很多元素充滿了對于人生,對于苦難,對于偉大的思考。
電影里老師這樣的形象在現實中其實并不罕見,很多人的求學經歷可能都遇到過這類嚴厲到近乎苛刻的老師,扔椅子、打耳光司空見慣了已經。
電影里沒有就這種現象討論是與非的問題。
甚至都沒有任何態度表露出來。
現實里卻可以展開討論,90年代西方吹來的“素質教育”之風一直影響到現在,未來還將越吹越烈。
但人家其實也沒真的實行所謂的素質教育。
2001年,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在加州一所公立學校惠特尼高中臥底,調查該學校真實的學習情況。
惠特尼高中位列加州第1,全美排名第33,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名校。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惠特尼和黃岡中學和毛坦廠中學沒有什么區別,實行的是“3個4”原則,即4個小時睡眠,4杯咖啡,4.0的gpa成績。
惠特尼的學生書本與教課材料加起來有100多斤,每天念叨的都是我要進哈佛、耶魯、麻省理工。
其實,郝運沒有想用電影去討論教育。
教育也好、音樂也罷、或者說他在討論人性他也不反對,他真的就只是想拍電影。
而今天的探討主要圍繞電影有沒有專業方面的bug。
很多電影讓人看了之后覺得拍的不專業,說編劇肯定是外行。
但其實電影主創也有苦衷。
電影是一種表達的藝術,在極短的時間里呈現出足夠多,足夠有震撼性的東西,必然要進行一番藝術加工。
這就必然會有一些東西被夸大,甚至脫離現實。
當然,也有的影視作品確實是離譜,不是夸大,簡直就是夸張,甚至純粹就是編劇和導演胡說八道。
這種情況,只需要用個專業人士當顧問就行了。
拍醫學電影請個醫生,拍消防題材請個消防員,拍音樂題材找個音樂理論豐富的老師。
花不了幾個錢。
《爆裂鼓手》現在就是這種情況。
研討會的過程充滿了爭論,因為郝運要根據電影出發,而幾位專家是根據現實情況。
只能一點點的達成妥協。
不過,收獲還是很不錯的,至少電影沒有什么專業方面的大bug,還幫他變得特別符合國情。
郝運順便去看了一下中央音樂學院提供的場地和設備,對學校的支持那自然是感激不盡。
到時候電影肯定會用很大的字幕特別鳴謝中央音樂學院。
顧問團隊也會在電影末尾體現。
由于音樂學院方面堅持免費不收錢,郝運就打算向學校捐贈一些進口高端設備或者圖書。
人情這東西,要有來有往才能夠持久。
【注1】這個姨媽和宋zu兒沒有關系。據悉,宋zu兒的母親二婚后嫁給了舒嫦的二舅,所以兩人稱呼上是表姐妹。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