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的第一次,是以失敗收場的。
不管他如何宣傳,不想購買他作品的人就是不想購買。
盧齊歐的失敗讓他明白了,想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接受,就不能只是為了自己而創作,而是應該更加關心更多人的需求。
因此,盧齊歐的第二部作品,終于不像第一次那么凄慘了。
尚且不能稱之為成功,但是,盧齊歐也已經有所改變了。
盧齊歐明白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他并不奢求一步登天,能這樣一步一步踏實的前進,他已經滿足了。
多年以后,盧齊歐終于成為了業界內外知名的作者。
業界上層的那些人被他伺候得很是舒心,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斷的培養新人,悉心指導他們,且不求回報的幫助著每一個貧困的創作者。
業界內外對他的評價都極高,他受盡人們的尊敬以及喜愛,又怎么可能不成功
這是當然的,因為這正是他用于保護自己的偽裝。
正如那句話所說因為不是出自真心,話就說的格外好聽啊
但是,盧齊歐還是不滿足,因為這么多年以來,他一直都是在為別人創作,以取巧,卑劣的手段不斷積累著人氣。
盧齊歐清楚,自己的作品都是完全可以被別人替代的,他的作品就是不過如此,如果沒有這些人設,以及討好的寫作手段,他將一事無成。
他無比的渴望著能為自己創作一部作品,創作出一部只有自己能創作出的作品,并獲得眾人的認可,給予他人震撼與感動,
這就是他選擇走上這段人生,并為之如此努力的意義。
但是,盧齊歐很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想要傳達的理念,極有可能不被主流,被大眾所接受,甚至可能讓他努力維持了那么久的風評付之東流。
所以,盧齊歐一直很苦惱,很迷茫。
就在那時,他遇見了菲斯特。
準確的說,是菲斯特的作品。
盧齊歐受邀請去做新人獎評委時,一部作品讓他感覺一記驚雷炸在自己腦門上。
那部作品,讓盧齊歐再一次感受到了,他從未遺忘過的那時的震撼與感動。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作品,它顛覆了善惡的俗世認知,展示著人性的不可思議。
其中的主角,那時善時惡的行為,以及矛盾的內心想法和虛偽的表現,都讓盧齊歐的靈魂震顫。
那簡直就是自己就好像有人在窺探自己的生活后才寫出來的角色
但是,這部作品中并沒有任何對此的批判,只有理性的,平等的描述與揭示。就好像是對一種現象調查研究后所寫出的論文。
這讓盧齊歐感到了對自己的關懷,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上有人并不敵視真正的自己。
而且,這部作品所運用的技巧十分高端的同時又渾然天成,好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更重要的是作者不過二十出頭,毫無疑問是天才
因此,盧齊歐利用自己長久以來的威望,將這部他人都無法理解的作品推上高臺,并力排眾議,讓那位作者讓菲斯特獲得了新人獎。
在新人獎頒獎典禮的那天,盧齊歐甚至帶上了自己還未發表的作品,希望能讓那位天才過目一遍
盧齊歐無比的期待著與菲斯特的相見,他在此之前不斷的想著如此的天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也在心中無數遍的預演著,自己應該怎么跟這位天才交流,才能給對方一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