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回到了那個關鍵問題。
獵犬一型的具體定位到底是什么呢?
在諾亞看來,截止到目前為止獲取到的信息中很明顯地呈現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底層程序邏輯和ai的極大差距。
程序邏輯受限于種種的權限限制,被各種出于保護人類或者信息的法規條例束縛,無法發揮出應有的算力,結果就是會在一些關鍵性的節點上做出有些中庸的選擇。
但是一旦成為了ai,哪怕是主ai衍生出來的子ai,權限也能夠立刻飛升,而且思考方式極為靈動,遠高于人類的平均值。
在程序邏輯和ai控制這個中間,有一個很明顯的空白區域。
獵犬一型要做的就是填補這一塊空白區域。
在與諾亞的計劃中,獵犬一型是一個安防自動化平臺,它可以直接接入各個安防體系,整合檢測能力,查漏補缺成為控制整個安防系統的大腦中樞。
就以目前機密大廈為例。
目前獵犬一型已經與大廈內的所有“感官”和“肢體”深度連接。
所有攝像頭、收音器、門禁刷卡記錄、運動傳感器、壓力監測的數據等等這些傳統傳感器數據流,以微秒級延遲實時輸入“獵犬一型”。
除此之外,獵犬一型還深度收集了大量的非傳統數據源提供的數據:集成環境傳感器,通訊信號設備嗅探,社交媒體通訊監聽……
所有數據都與一個中央生物特征數據庫掛鉤,通過行為生物特征和心理特征輔助識別。
這些都是歸屬于“感官”的范疇。
與此同時獵犬一型擁有一級以下的所有權限,包括但不限于門禁系統、照明系統、通風系統、公共廣播、定向聲波系統、無人機與機器人調度權限。
即使是一級權限,涉及到大范圍的去作用變更和封鎖,也可以申請授權,在無響應時,也可以先行進行準備工作。
這些就是獵犬一型控制的“肢體。”
感官與肢體是獵犬一型實施作用的基礎。
感官是為了更好的收集數據,肢體是為了輔助感官更好的收集數據。
所有的一切動機都是為了獲取數據服務,而數據又會直接通過數據分析直接歸檔進入中央生物特征分析數據庫,與個體掛鉤。
而作為大腦中樞,自然是需要進行思考的,至少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愈加完善的數據庫,才能實現對于個體行為的預判。
完整的數據預判檔案,才能夠保證預測的準確性。
現在諾亞在做的就是這個事情。
他需要設定一個特定的流程,讓獵犬一型可以自主的按照特定的工作流程循環推動這個事情,完成他想要收集的數據,同時達到預期的目標。
有想法很簡單,但是將想法實現,是需要不停的試錯和調整的。
幸運的是,在這次的測體檢測環節中,ai安排了優質的實驗材料,幫助他們來完善數據的收集。
而且在行動開始前半小時的準備時間中,他們也充分利用了起來,完成了對于環境基線的建立。
獵犬一型學習了“正常模式”下的所有數據——人員的正常動線、設備的正常噪音、能源的正常消耗,并設定了一個正常的基礎范圍。
又通過機密大廈過往歷史中,記錄在數據庫中的異常入侵數據,針對性的學習了可能出現的異常數據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