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今天這樣的一個場合,論及小乘教法,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適
但法海顯然不在乎這個。
“阿彌陀佛。”
對于接引佛祖的提議,法海欣然接受,并且躍躍欲試,“不敢請耳,固所愿也,小僧先謝過佛祖成全。”
如果是以往的法海對于小乘佛法的感悟并不算深厚,但來到這個世界之后,他的小乘佛法繼承于三藏,再與自己對佛法的感悟相結合,自然是更上一層樓。
大乘、小乘皆是佛法,或許經文感悟有難易之分,但其本身不該有上下之別。
“請。”
接引佛祖一伸手,示意三藏先說。
而后,便聽三藏開口說道“世間只一佛也,是故,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此言一出,大雄寶殿之中的佛眾與菩薩,齊齊變了臉色。
但很快,眾僧便也就平息了下來,畢竟這本來就是一個小乘與大乘最根本的區分方式。不僅僅是佛只有一位,在小乘教法之中,連菩薩果位都沒有,最高便是證得阿羅漢與辟支佛。
畢竟小乘佛教專修解脫道,此乃厭離人天的生死道,修行證果后,不愿回來再度眾生,只求自了生死,永入涅槃
而大乘修菩薩道,一般來說是自度、度人并重,但實踐中根據個人秉性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偏重。
但,這是講給那些凡人聽的啊
不然靈山在出現大乘佛法之前,那些佛眾都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對此,法海給出了解釋“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其中的禪機,其實也十分淺顯,并沒有太多高深的涵義,最起碼在場的眾僧都還是聽明白了。
“妙哉。”接引佛祖聽了三藏之言,撫掌而笑“吾等不過空有佛之號,并無佛之實。”
坐在金蓮之上的如來佛祖,與觀音菩薩對視一眼,似乎在說“這三藏之所以不愿意成佛,難道是因為修行小乘教法的關系”
菩薩微微搖頭,“若是如此,三藏早入寂滅了,哪里還有取經之事”
“修小乘,可斬斷盡自身之于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接引佛祖向三藏問道“你既是大唐高僧,佛學深厚為何遲遲不證道”
法海也沒什么可猶豫的,“貧僧不求解脫,不了生死,更不能滅盡身智修小乘而出世者,證道失而人性,貧僧不愿也。”
簡單來說,法海之言的核心意思就是道理我都懂,我就是不愿意。
不等接引佛祖說話,法海卻向接引佛祖反問了一句“而何為解脫”
接引佛祖雙手合十“離苦得樂,脫離世間苦海,徹底的解縛輪回之苦,證悟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之本心。三藏以為如何”
“滅虛幻之相,絕名色與識之輪轉,斷前后世之因果,終業與報之糾纏,超脫于輪回之外此或可謂之解脫。”法海說到這里,稍頓了頓,才接著說道“小乘以四果為終極圓滿之果地,斷見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羅漢果正是如此。”
若說大殿之外,或許會有不少僧人可能對小乘教法并不是太熟悉,但在這大雄寶殿之中,即便是眾僧沒有去刻意修行過小乘教法,但一些小乘教法的內容,他們還是知道的。
小乘的四種修行證果,其實也就是小乘聲聞乘在修行過程中的四種階段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與阿羅漢果。
其中阿羅漢果,便是謂已斷三界見思煩惱,究極圣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而大乘教法的解脫,則又有不同。大乘十地,只需要證得初地,便是解脫;進而往上,直到成佛,其解脫境界自然也會隨之漸次入深。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終極之位,必須勤修六度萬行,以中道實相義而正行,破塵沙惑、破無明惑,因而證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