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僧以為”法海緩緩開口,“解脫乃為涅槃,而證入自性涅槃之境界”
“其一者,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凈;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圣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
“其二者,有馀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
“其三者,無馀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馀依亦滅,眾苦永寂”
“其四者,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
“故曰涅槃。”
大雄寶殿中眾僧聽后連連點頭,不得不說,三藏的佛法確實深厚,只四類,便從理佛性、小乘的聲聞與緣覺,以及大乘等四方面,論述了各自不同的涅槃解脫觀。
三藏的佛法,也早不拘泥于一家,甚至已有自成一派之象。
說完了“解脫涅槃”,而后法海又同接引菩薩各自論證“人我”與“法我”之間不同,以及小乘大乘各自對待兩者的看法。
最后還論了一番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與雜阿含經等小乘經典三藏也總有妙語驚人。
等論經結束之后,便是接引佛祖都忍不住向著三藏法師說道“與三藏論經貧僧受益匪淺,可見小乘佛法,畢竟還有可取之處。”
其實不論是小乘、大乘亦或是其余佛門各宗,本出一源即便是他們的外在表現大相徑庭。但其核心,都是勸人向善的法門。
而原本論經結束,正要回到自己位置上的接引佛祖,忽然向三藏問了一句“不知三藏你對于佛門這些諸多林立之派別,又有什么高見呢”
法海沉默片刻之后,緩緩開口道“萬法唯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這是唯識宗的教義,三界中之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有為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亦因八識心王而顯。若離八識心王,無有一切法可得,若無八識心王,萬法悉不能生,故說萬法唯識。
簡單來說,就是三界萬物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內外二界,無一非心識所變;所變法則森羅萬象。
當然了,“萬法唯識”,也只是唯識宗的教義之一。
在法海原本的那個世界之中,唯識宗斷了傳承,但中原法相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繼承了三藏法師的衣缽,并沒有讓唯識宗因此而完全斷絕。
法海便是在法相宗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佛法感悟,要在這個世界立下唯識宗。
“萬法唯識”,也并非是唯識宗獨有,這本就是取自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精華教義,而唯識宗與法相宗負責將其發揚光大。
法海從來都不是甘于現狀之人。
雖然他本身的悟性并不低,即便是修行禪宗,那也絕對是游刃有余。
只是相對于禪宗著眼于佛性,法海本人還是更傾向于研究佛法的本質
但其實不論是禪宗的佛性頓悟,乃是唯識宗的佛法研究與實踐,對于尋常大眾來說,顯然沒有那么容易修行。
禪宗講究頓悟,若當真有機緣,自然也會有所感悟。
但對于唯識宗來說,其佛法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若非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之高僧,恐連入門都極其困難。
這是原本唯識宗的局限之處,如今法海也陷入了同樣的境地,而想要擺脫這個局面,似乎還得在這大雄寶殿中的佛眾之中尋找機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