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彌勒佛祖與師父要論大乘佛法,自也是先從瑜伽行派論起。”悟凈也把手來張開,伸出五根指頭來,“依小弟淺見,彌勒佛祖這個五,或許就是代表瑜伽行派另外的教義之一五法。”
“這五法老豬我也知道。”八戒聽了沙師弟之言,也點著頭說道,“所謂五法,便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之總集,一曰名、二曰相、三曰分別、四曰正智、五曰如如。”
說罷之后,八戒一挺胸膛,似乎在說老豬我也不是不學無術的,跟著師父一路西行,也學到了不少真材實料。
八戒也不等沙師弟繼續開口,便直接順著說道“想必師父伸出的三根指頭,便是三自性了吧”
“然也”
五法三自性,正是瑜伽宗的另一重教義,此外還有,八識二無我并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就在彌勒佛祖與三藏各自再比劃了幾個手勢之后,便依憑此上,開始分別論述。
多是彌勒佛祖開口相問,三藏解釋。
靈山眾僧此前對“唯識論”這一套顯然并不算太過精通,絕大多數僧人,恐怕最多也就是僅限于了解,甚至還有些只是聽過名號,對于其內容從未有過關注。
當然了,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彌勒佛之所以詢問的詳細,正是要借助這個機會,向靈山眾僧展示“瑜伽宗”的大乘佛法,而法海愿意配合,也是向相要借此良機,向靈山眾僧輸出“唯識宗”的內涵,為自己日后開宗立派打鋪墊。
故而,法海在講述“瑜伽宗”的教義主張時,便穿插了唯識宗的“三性說”、“五重觀法”以及“因明學說”等,并且在講經結束之后,法海還借此提出了“真唯識量”之論,邀靈山諸佛來辯。
到此。
還在琢磨“唯識論”的觀音菩薩忽驚覺,此才是三藏真正意圖。
這唐三藏,當真是欲要在佛法,壓服靈山眾僧啊
不多時
原本關閉著的大雄寶殿之門,緩緩開啟。
守門的伽葉與阿儺連忙起身,正要入內時,卻見佛祖送出了一張法帖在他們面前,而后便聽到了佛祖之言“三藏出論,邀靈山眾僧辯之,可破論者,即入大殿。”
而后,那法帖便化出千百分身,散落于靈山各處。
伽葉與阿儺共看一張,只見上面寫著
“宗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
因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
喻猶如眼識。”
難。
一眼見難。
別說破論,即便是想要弄懂三藏法師此論中的內涵,便已然極為不易。
此題,非精修佛法之高僧,不能并論。
伽葉與阿儺對視一眼,默契十足的他們卻并沒有從對方眼中看到為難之意,反而是見到了許些竊喜
出現這樣的情緒,倒也不是因為其他,正是這“論題”送到他們面前之后,可以名正言順的不進去大雄寶殿了佛祖,不是我們師兄弟兩個不回去,實在是我們兩個佛法低微,不能破三藏法師之論題。
此論之成,還是立足于“唯識論”之上。
除“萬法唯識”之外,亦見五位百法,分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位,其五者皆不離識,即唯識所現。
大雄寶殿之中,諸佛與菩薩們已經開始同三藏辯法。
其中先有清凈大海眾菩薩、藥王菩薩、寶勝菩薩、大威德菩薩等十數位菩薩出班,后有功德華佛、旃檀光佛、廣主嚴佛與須彌光佛等四佛應辯,但最后都敗下陣來,且甘拜下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