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法海也就是聽一聽,國與國之間外交來往,那是皇兄李世民的事情。
自己要做的就是,保護李世民的安全,莫要讓他遭受了如同天竺皇帝一樣的暗算,最起碼也要把陽壽順利過完才行。
“圣佛,太子殿下與武才人到了。”
今日,是太子殿下與武才人到大慈恩寺學習佛法的日子,是法海親自傳授他們的經文要義。
“讓他們上來吧。”
法海尋常時候也不在大殿之中,而是在大雁塔之上。
悟凈將天竺皇帝的肉身收納起來帶走,出塔的時候,正遇見了太子與武才人也不知為什么,悟凈總覺著這兩位怪怪的。
似乎是在刻意疏遠著彼此。
悟凈也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與師父一樣他們這些當徒弟的也一向不愿意摻和到別人的家務事兒中。
“太子殿下。”
“長老。”
悟凈與太子李治見禮之后,雙方便錯身而走。
武才人對一向無視自己的悟凈,早已經習慣了不得不說,圣佛親傳果真同那些凡間俗僧不同,武才人對自己的容貌那是相當自信的,不然也不會被選入皇帝的后宮之中。
可圣佛門下的幾位弟子,見了自己卻毫不動容,最多就是那位豬長老,能在自己的身上多逗留片刻。但武才人能夠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對方的眼中沒有半分淫邪之念,就只是對自己容貌單純的欣賞。
上了大雁塔頂層,李治與武才人向著三藏法師躬身一禮,齊齊道一聲“老師。”
雖然不是門下弟子,但畢竟是在自己這里學習,法海便讓他們稱呼自己一聲老師,也算是成全這一段師生情分。
“嗯,不必多禮。”
太子與武才人在三藏法師那里學習佛法。
李世民則是召見了出使回國的王玄策,等王玄策將此行一應事務稟報之后,李世民這才唏噓感嘆道“天竺經此一亂,恐不復往日之盛了。”
王玄策作為大唐鷹派代表之人,更是直接向李世民表明,“雖然盛傳天竺與我大唐體量相當,但也只是在疆域上若說國力之繁榮,兵馬之強盛陛下,恕臣直言,若非兩國相隔十八萬千里,只需平陽郡公率領玄騎三千,便足以征其為番邦。”
若說在外面的見識,王玄策說是大唐第二,便無人敢稱是第一。
天竺國在靈山佛門的庇佑之下,國民早就失去了進取之心,即便是皇帝有心改革但政令根本難以下鄉。
相對于大唐皇帝高度集中的皇權,天竺皇帝的權力,似乎也只能影響到京畿近左之地,否則也不會這邊兒皇帝才駕崩,那邊兒便直接分裂成五國了。
也就是玉華州的玉華王及時帶兵勤王,輔佐太子登基,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否則恐怕就是王玄策護著天竺太子登基平叛了。
到了那個時候,王玄策是否還會看在玉華王的面子上,同意天竺所請的“兄弟盟約”,那可就是兩說了。
畢竟“奉天子以討不臣”這種事情,那可都是老祖留下的政治智慧,王玄策作為大唐的禮部尚書,怎么可能不精通此道。
只要自己在天竺站穩了腳跟,再稟明了陛下,派遣幾位得力助手幫助天竺皇帝穩定朝政怕是天竺也只是寫作“天竺”,而要讀作“大唐”了。
似天竺丞相這樣,直接領兵叛亂謀反的,也太沒技術含量了。
“可惜了啊。”
很顯然,李世民也有同樣的默契,心說“若是御弟沒有同那玉華王交好”
天竺還好一些,畢竟離得遠了些,可似寶象、烏雞以及車遲各國的國主,皆同御弟交好這讓他也實在是不好直接動用大軍去征討。
既然西邊不好動手的話李世民的目光就自然而然的放在了四洲地圖之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