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此時,張讓剛剛離去。
漢靈帝在左右的陪同下,帶著倦怠,離開宮殿,參加日復一日的朝會。
朝堂之上,漢靈帝聽,這些朝臣上報的消息,全是些重復的話,都是聽膩了。盡可能的支撐自己,不要將眼睛閉上。
身邊的宦官在自己耳邊低語。
這倒是一條好消息。
數月前,出征涼州叛亂的張溫,回歸朝堂,獻賊首、匯報功臣戰果。
光和七年184黃巾起義時,便已派人聯絡涼州勢力,一起起事。
不少羌人部落,為之振奮,響應此事。
羌人是長期盤踞在安定郡、金城郡、隴西郡那些內遷族群。
羌族叛亂,涼州官員不能壓制,隨著發展擴大,從最初的起于涼州,逐漸擴散。禍及寧、雍州二地,三州之中,涼州最重。
短短數周時間,起義者便聚攏數萬余人,推舉北宮伯玉和李文侯為將軍,控制了整個金城郡以及西平一帶。
殺掉了原在湟河谷地平亂的將領令居,收編其部眾,叛亂事態由此,再次擴大,成為大患。
北宮伯玉憑借推舉者的威望,聚集起,周邊左右不定的族群,收編勇士,控制馬場。
涼州刺史左昌心思太重,貽誤戰機。
原本,兩軍應前后夾擊,共同破敵。
結果左昌失約不來。邊章、韓遂、馬騰,直接被叛軍包圍,士氣受挫。
沒有萬夫不當之勇,沒有精銳之師,最后的結果,便只有突圍失敗,被其活捉。
昔年跟隨涼州三杰,平定羌亂的老將夏育,在他原本的記錄中,有了個更加體面的結局。
護羌校尉夏育,因涼州刺史左昌失約,深陷敵陣,揮動戰戈,斬殺退卒,后披甲殺入陣中,馬匹中槍撲倒,本人再起不能亂槍而死。靈帝感其勇武,復其爵位
朝中司徒崔烈,便上表皇帝,說涼州叛亂,是羌人之亂,光武帝時便有,前有涼州三明大破敵軍,卻始終無法根治,叛而又叛,距今耗費的錢糧無法估計,不如放棄,減輕朝廷負擔。
崔烈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專靠有錢才當上了司徒,據說花了500萬。很快就遭到了朝中另外的眾人的反對,這是愚鈍逆賊之言,應當將其問斬以謝天下。
東漢關于棄涼這件事,其實提案已經出現過數次,羌族叛亂也是尾大不掉的問題。在此不多行論述。
已有的問題,怎能擱置不管處理不當,會在之后引發災亂。
若不處理,選擇不聞不問,這是引頸受戮的昏招。
放棄了涼州,召回官員,固然因為一些條件,作為解釋。
今日棄了涼州,明日就禍及雍、寧,莫非還要提議再丟雍寧二州
之后的幾天里,北宮伯玉勸降邊章、韓遂、馬騰。
見其裝備精良,選擇再次收編,涼州之地再無對抗之力。
形勢愈發危險,邊章、韓遂、馬騰不僅僅是朝廷官員,而且熟悉涼州事務,有他們做幕僚向導,涼州之亂不斷的擴大,影響整個涼州之地,危逼雍、寧。
不久之后,朝廷命大司農張溫為左車騎將軍,帶馬步軍4萬人。
屯騎校尉鮑鴻,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諫議大夫夏牟各帶兵6000,隨張溫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