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看看怎么一回事。”
對于成型的輿論,心下好奇的孫燕茲忙里偷閑,還不忘暗中探頭,悄摸觀察一手——
畢竟她接下來要跑場的地方與周易是一個地方,只是時間上有所不同而已。
而這一觀察,就觀察出了其中的貓膩。
龐大的銷量基礎,也就意味著懂哥與樂子人將會扎堆出現——而周易的專輯,向來是各路列文虎克選手扔在顯微鏡下重點觀察的對象。
“從《perfect》中少不更事時的甜蜜愛戀到《attention》洛杉磯這座城市的出現,斯派克用a面前四首歌的時間講完了自己的過去。
“眾所周知,斯派克在22歲之前就沒有走出過中國的土地,也就是說a面前四首歌所講述的是斯派克昔日年少時的感情故事——
“從歌詞來看,我們大可以從中窺見他到底是怎么轉變成現如今這幅花花公子的模樣。
“而a面的后四首歌,從《oveslikejagger》的解放自我到《burnthehoedown》的寫意自述,斯派克講述了自己一路成名走到現在的全過程。
“毫無疑問,這張《25》就是一張斯派克的自傳專輯,證據就是專輯內歌曲排列這一條比較明顯的時間線……”
這是一篇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專欄文章,標題為《斯派克的自我》,主打的就是對周易新專輯《25》的解讀。
在這篇文章里,音樂雜志編輯史密斯·約翰遜直接對周易那最具故事性的a面進行了拆解,可以說是從作詞到作曲的全面結構——
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perfect》是一首溫馨浪漫的民謠童話,全程沒有任何曲線跌漲的高音,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甜蜜,這是斯派克內心這種對初戀所保有的最后一絲溫柔——
“正如歌詞所寫的那般:當我們最初愛上彼此時都還少不更事。
“這正是愛情最美好的年紀。
“依照常理來說,銜接在a面第二首歌的位置應該同樣是舒緩的,但斯派克打破了這個常規——他直接選用了激烈的搖滾歌曲《teeth》來講述愛情的破裂。
“青春期的失戀往往是熾熱而又充滿不甘的,我想這就是為什么這首歌會是搖滾的原因,斯派克并沒有美化自己的初戀結局……”
因為要到處跑場的緣故,孫燕茲每天累的只有幾小時睡眠,每天坐保姆車趕路的時候都是閉上眼睛補覺的,根本沒時間去聽周易新發的英專。
在瞧見這篇解讀后若有所思,強打起精神驅走睡意,將自己隨身攜帶但還沒開封的《25》拆開——粗略過了一遍歌曲目錄后,開始自己聽。
正如史密斯所說,如果第一首《perfect》是晴空萬里的甜蜜,那么第二首《teeth》就是疾風驟雨般的撕裂——
“sotis,you'reastrangerybed(有時候,你就像是同床共枕的陌生人)
“don'tknowifyouloveoryouwantdead(不知你是愛我還是更想讓我消失)
“phahaway(一次次推開我)
“theostay,begtostay,yeah(又反復乞求我留下)
極強、極具節奏性的鼓點瞬間就能讓聽眾從上一首民謠的浪漫氛圍中走出來,耐人尋味的控訴歌詞就好像是倦怠期吵架已經吵到對彼此厭倦的情侶。
女方愛與不愛的表現來回切換、反復無常,少年周易一次次的乞求挽留換來的仍舊是忽冷忽熱,這讓涉世未深的他直接陷入了迷茫當中。
“callthetoapologize(清晨接到你的致歉來電)
“everylittleliegivesbutterflies(你的每個小謊言都讓我感到不安)!”
隨旋律一步步走高的高音,少年周易就好像是被折磨成了精神病一般的自我懷疑、對周遭一切都開始產生懷疑,聽得孫燕茲心頭一顫——
她對周易在老家時的過去確實不了解。
在與程好聊天時她也曾聽說過,周易98年在帝都認識程好時就已經是現在這幅樣子了。
“當我們最初愛上彼此時都還少不更事……他初戀是高中嗎?”
“fightsodirty,butyourlovesosweet(互相廝殺,你的愛卻又如此甜蜜)!
“talksopretty,butyourheartgotteeth(甜言蜜語,你的心卻長出獠牙)!”
聽著節奏感極強的鼓點,自動覺醒名偵探體質的孫燕茲摩挲著下巴,聽著耳機里的歌曲陷入了頭腦風暴當中——
考慮到周易讀書是跳了級的,那高中毫無疑問是可能性最大的。
那么,那個改變了周易感情觀的罪魁禍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