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不管是蘇氏集團還是和記黃埔集團等等,總部都在香江這邊。
這里,也是他的地盤。
“這點說得也是,說到膽子這塊,老板你就超越了香江大部分人,就我所知,在1983年到1984年間,像老板你如此大規模地收購地皮、商業大廈等等,就只有你了,像和記黃埔那些,這兩年也不過是小小地購買了一小部分,根本不敢大肆購買。”楊朝業贊同道。
除了蘇氏集團,楊朝業也知道,老板旗下所有的企業,基本都不斷往房地產投資,不斷加大籌碼對房地產業的物業持有。
甚至,和記黃埔那邊持有的物業,比蘇氏集團這邊還多,據他了解,和記黃埔從房地產低潮開始收購物業,到《聯合聲明》發表前,足足收購了近兩百億的地產物業、地皮等等。
而這些地皮物業,如今已經翻了一番,也就是說,兩百億的市值,直接變成了四百億的市值。
這種暴漲,是難以想象的。
這一刻,楊朝業也不得不感慨,老板賺錢,太容易了。
如今,經過了兩年的時間,終于有回報了。
這就是老板前瞻性,放其他老板那里,誰敢這么做?
在香江,就算是李加誠、包裕剛等人,都不敢這么做。
而像匯灃銀行、怡和洋行等,更是不斷進軍海外,企圖將重心從香江轉移到海外,因為他們對香江的未來沒有任何的信心,只是因為他們的主業都在香江,這才無奈地留在香江而已。
如果真的有機會跑路而沒有什么損失的話,這些英資企業,早就跑路了,哪里會等到現在?
當初蘇城讓楊朝業等人不斷收購的時候,楊朝業、韋理等人還提出反對意見呢。
不過,這些企業都是老板的私有產業,就連港燈集團這種公共事業上市公司,老板持有的股份,也差不多持有一半的股份。
平時,老板雖然不管事,可在關鍵的時候,還是要以他的決定為主的。
那時候,不管是楊朝業還是韋理,都感到有些無奈。
可當《聯合聲明》出來之后,這些蘇城旗下的大將,卻是對蘇城佩服得五體投地。
看看,這才是真正的英明決定。
此時此刻,這些高管也終于知道,為什么老板能夠賺這么多錢,而他們只適合當職業管理了。
如今,像韋理、張啟正、楊朝業等人,哪個不是億萬富翁?
以這些人的實力,隨隨便便都能創立一家大型公司。
可卻沒人這么做。
因為他們覺得,在蘇城旗下當一名高管,當一名執掌人,更加賺錢。
而去創業,可是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了。
從這兩年時間里,就知道了,香江眾多的企業中,虧本的可不少。
他們創業,不一定真的能賺錢,甚至可能會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