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弟雖有大才,但并無大志。不強求聞達于諸侯,只求茍全性命于亂世,造福一方百姓。昔日隱居襄陽,潛心治學,只望傳道受業,開發民智。卻被荊州氏族,百般刁難蔡瑁燒學堂,殺你學生三十六人;張允屠滅西山,凡死者愈五百人”
“如此罪惡,罄竹難書賢弟受到的諸般委屈,更是令人聞之瞋目”
“愚兄文若不才,愿代弟上奏天子,為賢弟正名。懲戒荊州氏族,為賢弟報仇出氣。”
“冊為天子門生,侍立朝堂,報效國家。”
“如此,方不負賢弟絕世才華愚兄也可朝夕相見,多聽賢弟教誨”
“萬種渴念之思,書中難以達意。期盼諸葛賢弟早日來許昌,荀彧每日倚門而望,期盼回復”
一語道畢,萬籟俱寂。
整個軍師府,似乎都在這瞬間變得靜寂如死。
諸葛亮手里端著信紙,心中震驚不已,身子木然不能動彈。馬良站在就近的地方,諸葛亮所念的每一個字,他都聽得清清楚楚,此刻更是膽戰心驚,一顆心亂跳的仿佛已經壓制不如想要跳出腔子了。
唯有諸葛明,依舊從容的在大堂里來回漫步,輕輕的渡著步子。每一步都如此的輕盈隨意,聽起來節奏均勻,也足見他內心波瀾不驚,靜如止水。
諸葛軍師在襄陽的所遭所遇,乃至與荊州氏族之間的矛盾,荀彧是如何知道的
他遠在許昌,怎會知道數年之前荊州的事情何況那個時候,諸葛聞德不過是個寂寂無名之輩,豈會引起朝廷大員,堂堂荀令君的注意
馬良心中納悶,諸葛明出來荊州,租賃馬家的老宅,組建襄陽書院,地處隱蔽,又行事低調,所知者并不多。其后蔡瑁帶兵火燒襄陽書院,連帶書院中的學子一起焚化,此事可謂是做的決絕。若不是宅子屬于馬家,縱然是他,也不會知道這件事
又如何會傳到了荀彧的耳中
諸葛亮心里,此事卻又是另一種心境
他初時并不知道少時撫養自己的族兄諸葛明來到了襄陽,否則也不會棄之不管,任由諸葛明遭受荊州氏族的凌辱欺負了
至于諸葛明的所有遭遇和經受過的委屈,他也是在與諸葛明認識之后,從諸葛明和馬良的口中得知。
三人每日里在一起勾畫這荊州的發展大業,閑暇之際,往往帶出幾筆。而諸葛明也灑脫飄逸,對于自己曾經的低潮失落之事并無顧忌,也不在乎,諸葛亮但有所問,他都從不拒絕。所以久而久之,諸葛亮也了解的一清二楚了
可是荀彧又如何得知的呢
難道是
諸葛亮眼神一閃,禁不住暗罵自己
“糊涂我真是糊涂”
諸葛亮忍不住放下手里的信紙,伸手連續抽了自己兩個清脆的嘴巴。
馬良急忙往前走了幾步,搶到諸葛亮的面前,伸手抓住他的胳膊“孔明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為何你要如此”
孔明懊悔無極,并不說話,只是伸出另一只手,使勁的捶打著自己的額頭,一副極度后悔憤恨的樣子。
“是因為他們三個”
忽然,站在身后的諸葛明淡淡的問道。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