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軍和國民軍的參謀部對此大為驚訝,國際旅的出現再加上數量不明的其它部隊,如此一支野戰部隊為什么被派遣至塔拉韋拉了,這意味著什么
難道共和軍方面想要在這兒主動進行一場攻勢以打破目前的僵局
這樣推測的話,可能正有一支重兵集團被部署到這個方向,接下來他們是否會繼續發動大規模攻勢,一舉達成突破。
如果那樣的話,進攻馬德里的其它國民軍和意軍可就危險了,恐怕得立刻撤退。如此一來,被三面包圍了半年之久的馬德里就解圍了。
從戰略上來說,形勢將會直接逆轉,這是國民軍方面萬萬不能接受的。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國民軍第九十六步兵旅組織了多股偵察分隊,在特茹河的上游或下游渡河,試圖摸清楚當面的對手的底細。
而五〇旅則擺出了一副死賴著不走的姿態,在意軍原本留下的駐地上繼續大興土木,進一步拓展、加固野戰工事。
而共和軍第四十七旅也做出了對應的舉措,同樣派遣偵察單位和巡邏隊在方圓幾十公里的范圍內四處行動。
二者的動作可謂極具誤導性,盡管線人和間諜發回的情報都一致證明共和軍方面并沒有發動攻勢的打算,但是國民軍參謀部在經過反復思慮以后決定不予采信。
他們迅速調遣了兩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一個野戰炮兵旅以及一些長槍黨民兵單位,共計三萬兵力。
意大利干涉軍也相當配合,把在塞戈維亞休整的第二十六步兵師派往了塔拉韋拉方向。
短短幾天的工夫,漫長戰線上的微妙平衡似乎就要被打破了
一時間,鐵路網上來來往往的軍列的密度遠超從前,這自然被共和軍空軍的偵察機給發現了。
察覺對方的反常舉動,共和軍司令部揣測國民軍方面是誤判了己方的意圖,為了防備可能的大規模攻勢而提前調兵準備防守反擊。
德社方面派駐在共和軍的參謀委員會的軍事顧問們在一番商討以后,建議反其道而行之,虛晃一槍。
既然對方抽調了這么些單位部署往中線地帶的塔拉韋拉,那么在其它方向的兵力自然就少了。
不妨在北線或者南線地帶乘虛而入,發起一場反攻,從而讓國民軍方面顧此失彼
一步錯、步步錯,如此便可逐步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一點點逆轉戰局。在六到十二個月以后,便可尋找戰機進行戰略決戰了。
從整體上看來,這個建議可以說是非常恰當的。
然而共和軍司令部卻對此不感興趣,一種類似于“速勝論”的論調在政府和高級將領們之間流傳,并且民間也多有支持,最近新上任的總統也十分贊同。
共和軍認為,現在己方的兵力較為充足,已經擴大到了一百萬的龐大規模,同時還從德社與大明購入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軍事力量今非昔比,具備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
司令部設想先調集四到六個師,接著再調集六個師作為第二梯隊,再以兩個師為預備隊,總兵力十五萬人。
他們計劃先以第一梯隊與對方交戰,誘使對方增兵,吸引其主力,最終展開戰略決戰;屆時,有大約十萬兵力的己方一定可以占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