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原欽一瞪眼,“要是死人了那還了得”
在兩位欽差大臣看來,若是遇上對方故意挑事,當時不予理會、之后再借題發揮即可。
外交場合干這種不成熟的事只會把自己帶到不利地位,俄國人敢沒頭沒腦的干這種事實在是令人無語。
“俄人有恃無恐,或許也是借機向英人示好。”若有所思的喬梁在原地踱步了兩圈,“前些日子他們不是還單方面上調了原油價格、加了關稅么”
“也是,不能丟份。”吳原欽沉聲道“如此看來,臨場回擊雖然莽撞,但也不算什么了。”
就現在這局面,指不定哪天就開打了,誰還在乎這些細枝末節的事
喬梁不以為意地說“俄人各派也是不休,局勢混亂,去年他們鎮壓哈爾科夫大游行致使死傷四百有余,再這么鬧騰搞不好又要有兵變或是政變了。”
“沙皇羸弱不堪,如此紛爭下去勢必生亂。軍部認為俄人或許會故意生事來挑起爭端,安西邊軍戒備至今。”
“這等境況就是看誰先沉不住氣,不知俄人有沒有足夠的耐心。”
“顯而易見,最恰當的時機是趁我國攻略南方諸地時。”面帶疑慮之色的吳原欽望著窗外,“最好還是誘導俄人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中亞的短期價值更劃算。”
二十年前在彼得格勒爆發的革命可謂紛繁至極,作為典型的封建帝國,沙俄的內部矛盾尖銳而復雜,起義、暴動、示威、斗爭連綿不絕。
這個決定俄羅斯命運的事件波瀾起伏,與歷史上大體相仿卻又有關鍵差別。
前線絞肉機般的歐戰吞噬了無數征召的士兵,許多工人也化作灰色牲口戰死沙場。無產階級隊伍中混入了許多手工業從事者和小業主,他們的思想和立場自然不夠堅定。
同時,大量參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安和左右搖擺,這就是典型的“軟弱性”。
而沙俄資產階級本來就和封建勢力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保皇派,只要求確立憲法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分享原本至高無上的權力,并不追求從根本上瓦解君主制。
更重要的是,在啟元7917年的春末夏初,某位律師入境失敗而不得不返回,這使得工人隊伍的領導力量更為薄弱。
由此,種種因素導致他們最終在斗爭中落了下風、遭到了瘋狂反撲而落敗。
不過,俄國人最終還是沒有迎回讓他們失望的尼古拉,而是選擇擁立了當時不過十三歲的阿列克謝顯然,年幼的沙皇更好控制。
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沙俄資產階級幾乎完全限制了沙皇的實權,殘存的象征性權力同英國國王在一個級別。
有意思的是,二十年后的今天,一些沙俄政客和黨派表現出惋惜之意,覺著當年有些畏手畏腳了。
都到了那個地步了,完全可以試著一步到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名存實亡,平庸的父子罷了。”
朱士堰對于尼古拉和阿列克謝的評價很低,所謂“好壞與否全憑同行襯托”,他自認為自己的權術比這對沙皇父子要高明許多,這也是他少有的自矜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