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米到六百米距離的表尺潑水槍需要考慮那么遠換成翻折式照門;
刺刀座能換彈就換彈,來不及就掏手槍,預留刺刀座毫無意義。
周長風在回信中反復強調了核心要點這就是手槍彈噴灑器,不是小型機槍,照這個思路來設計準沒錯。
秋去冬來,雖然氣溫早已冷了下來,但在歷法上,二十二日冬至之后才算是真正嚴寒時節。
在古代,冬至對于中國王朝而言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日子之一,其地位相當于正旦。在明朝,唯有冬至、正旦、萬壽節才會舉行大朝會。
古典祭祀傳統與自然科學相碰撞的結果無疑是極為有趣的。
雖然有神論和自然科學并不相悖,但當許多玄妙現象都可以用物理或化學原理來解釋之后,總歸有愈來愈多的人對于鬼神之說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質疑。
實際上,縱然在“天人感應”思想影響較深的古典時代,許多士大夫乃至皇帝都未必真的相信這套說法,他們反而會借助這樣的論調來達到政治目的。
譬如,當有彗星、地震等異象出現時,一些官員就會借機抨擊敵對派系的人,而且往往非常有效,能迫使對方請辭。即使是皇帝也容易因此吃癟。
憲政以來,思想文化的復雜交織讓大明君臣在這方面相當為難,皇帝也好、禮部的老學究也罷,大家都不確定究竟該如何妥善對待祭祀傳統。
所謂天子者,代天牧民是也。
是否要完全摒棄上天之子這一觀念來賦予王朝合法性,轉而純粹以百姓擁戴來判斷
革新派人士自然是支持后者的,這直接體現在圣旨開頭格式由“奉天承運”改為“萬民眷命”了。
祭天祭地倒是沒有強求變更,你皇帝想繼續把自己包裝成老天爺的兒子就繼續折騰吧,反正信的人也不多了。
因此到至昌十年以后,在逐漸適應、認可了新的統治模式以后,皇帝也就漸漸的不再那么重視了,甚至懶得親自前往。
二十幾年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活動也變得越發敷衍,諮政院也覺得祭祀天地純粹浪費錢,故而在至昌二十二年通過了修正案將其削減至一個較小的規模,并沿用至今。
議員們嫌棄祭祀天地是無用功,但并不反對冬至大朝會和大宴,人們調侃這是為了白嫖一頓國宴。
往年,諮政院下半年的財政預算大會是九月初一召開,最后期限是十一月三十日,但不會拖到最后,所以冬至大朝會除了總結一年之功過以外,還會順帶公布明年的財政預算。
可今年因為己卯之禍的緣故,預算大會恐怕要到十二月上旬才能出結果。
“報,行人司請帖。”
“請帖”
下午,周長風正在駐地營房旁津津有味的看官兵們熱火朝天地包餃子原本只是廚子們自己忙活,但他要求全團官兵齊動手,美其名曰加強凝聚力。
接過小李遞上的精致請帖,周長風有些詫異地將之打開,“啊哈居然連我也邀請了”
這種檔次的國宴在他心目中的逼格還是極高的,本以為只有朝廷大員才有機會,想不到自己竟也能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