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上來看,至昌三十八年完全是分水嶺的一年。
根據去年年底敲定的財政預算案,大明今年的財政支出計劃為253億圓,其中軍費分配到了96億圓。
至昌三十六年可以看作較為正常的、和平時期的預算分配,財政支出計劃為241億圓,其中軍費61億圓;最終支出略多于計劃,為242億圓。
至昌三十七年因為基本戰備法案的緣故,財政支出計劃為248億圓,軍費69億圓,但因為曹州大地震的損失和賑濟,實際支出又多增一筆。但是在總體上依然是收支平衡的,未出現赤字。
今年計劃的軍費躍升至96億圓,相較于去年,軍費一下子陡增了37之多,具體分配為陸軍296億圓、海軍345億圓、空軍319億圓。
這還只是戰備的開支,考慮到今年要進行對東瀛之地的特別軍事行動,實際軍費開支必定遠遠不止。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成千上萬人所需的給養大部分都得千里迢迢從本土運過去。
這還只是陸軍罷了,海軍的戰列艦加滿燃油要六千多噸,一發十二寸半高爆彈價值三千多圓,國之重器威武歸威武,燒錢也是真的燒錢。
空軍戰機的維護保養同樣昂貴無比,航彈的廉價也只是相對而言的,被嗤之以鼻的“地瓜”五十公斤的輕型航彈每一發都相當于京城白領半個月的薪資。
根據兵部的估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額外支出的軍費大約在三十億圓左右。
大明權貴們已經感受到了戰爭迫近的氛圍,但它尚未蔓延至民間。
事實上權貴們對于戰爭毫無畏懼,反倒是充滿了期待只獲益不遭殃,何樂而不為
軍界渴望戰爭,以此建功立業,證明自身的價值,獲取榮耀;政界期待戰爭,以此提升聲望,實現抱負;民間商賈同樣希冀戰爭,從而攬獲訂單,賺取豐厚利益,擴張商業規模。
那些要直接受戰火影響的尋常百姓的態度卻是模棱兩可的,比如現役、預備役將士的家眷們,他們一方面希望丈夫或兒子能夠建功立業來改善家境,另一方面又懼怕最終只會收到一紙殉國訃書。
人人都想追求美好生活,只是那可能的代價卻讓許多人糾結不已。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悔教夫婿覓封侯。
“什么要演練”
“嗯,時期還沒有敲定,但大概就是三月上旬吧。”
經過這些天的斟酌之后,周長風決定還是向夏筱詩透個底,以免到時候陡然告知消息時太過于突兀。
后者猶豫著問“我聽有個節目講,朝廷要對倭國發兵,是真的么”
面帶微笑的周長風只是盯著她那黝黑的眸子,什么也沒說,但卻又什么都說了。
于是整個新家的氛圍就變得凝重了許多,好似有什么壞事將至。
見她悶悶不樂的模樣,周長風打了個響指,隨口道“想開點,放輕松,那壓根就不是什么難事。走吧,該去做菜了。”
不比一大家子人,小兩口過日子,吃飯這件事就無需太講究了。
雖然今天是上元節,但午飯也不過是熱一下昨晚的剩飯,同時再做一道新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