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的配套設備非常完備,光是起重機就有不同噸級的好幾種,畢竟戰艦所需的一些部件和設備動輒有幾百噸重。
陸戰一團并非最先到達的,陸軍第五師昨天中午就已經盡數到齊,此刻都已經駐扎下來了。
不比混成旅或步兵師,陸戰一團的載具和重型武器要少許多,因而卸車速度很快,還不及兩刻鐘,眾人便已經在火車站邊上集結完畢了。
全團以隊為單位排列為方形,遠遠看去像十來個藍綠色的方塊。
負責伙食的軍官們知道現做早飯肯定來不及,所以之前就已經令人去附近的攤販和店鋪采購饅頭了。
現在等眾人集合好,滿載著饅頭的卡車也剛好駛到。
竹籃子上覆蓋的厚白布一掀,肉眼可見那升騰的熱氣,又大又白的饅頭,香味四溢。
至于各營各隊的炊事單位,雖來不及做早飯,但燒水做湯還是來得及的,燒上幾大鍋開水,打上幾十個雞蛋,灑幾勺子鹽,簡單的蛋花湯做便完了。
團部的軍官們此刻無事可做,聚在一塊吃吃喝喝、抽幾支煙。
手里拎著萬歷奏疏集錄卷八十三的姚良川走過來,指著其中一頁說道“之前聽人說征伐日本的提議幾百年前就有人提過,我借書查了查,還真有,今天剛找到。”
“萬歷年間不是援朝么”正拿著饅頭在啃的謝萬誠含糊道“是不是搞錯了”
“理論計劃哪能跟實際舉措一樣”姚良川揮揮手,掃視了一圈在場的眾人,“我這么說吧,當年這征倭方略還挺豪氣,打算發兵十萬,渡海遠征。”
朱翊鈞活得久,前后在位四十八年,大明帝國半個世紀積累下來的奏疏數量之多可想而知。
姚良川過年期間閑來無事,就去應天府立藏書館借了三十五卷的萬歷奏疏集錄,前后看了一個月,還真就找到了傳聞中的事。
由于皇明祖訓所立下的不征之國的規矩,后世人們往往認為明朝不可能發兵日本。
但所謂的祖宗規矩一直以來都不是不能打破的,只不過要考慮是否契合多數人的利益。
實際在萬歷年間,大明朝野間曾經掀起過一場東征的議論風潮,發兵日本這一計劃還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一度付諸于前期準備,但最后因為實際情況不允許而不了了之。
最早的構想早在萬歷十九年就出現了,兩廣總督劉繼文上疏建議可以讓葡萄牙人去打日本人,所謂“借夷平倭”。這一年,明軍甚至尚未入朝。
但隨著朝鮮被揍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明朝的精力就側重于先解決侵朝的倭寇了。次年,太仆寺少卿張文熙提議以浙、南直隸、閔、粵四個省各出兵一萬五千人,總共六萬兵馬登陸日本,一勞永逸解決倭寇禍患。
之后幾年,因為戰事進入白熱化階段,遠征日本的構想并未付諸行動,但一直在不斷完善。比如萬歷二十二年,福建巡撫許孚上疏,反駁了朝中“元朝征日大敗”來反對發兵的言論,認真估算了軍費和兵力,造船兩千艘、練兵二十萬。雖然很夸張,但大致框架已經確定。
等到萬歷二十六年,御史徐兆奎也上疏提議征倭搗巢,兵部在其奏疏基礎上加以完善,確定以浙、閔、粵為核心。在朱翊鈞準奏以后,調兵遣將立刻開始廣西總兵接管浙江,總領征伐事;兵部右侍郎組織募兵造船;沿海幾省組織探子和細作前往日本探查。
然而,隨著侵朝倭寇屢戰屢敗,敗局已定,豐臣秀吉病死,大明君臣便失去了渡海遠征的興趣。因為那時候,明朝已經在歷時六年的援朝戰爭中耗費二千余萬兩白銀的巨資,同時,播州的楊應龍叛亂也越發猖獗,于是征倭計劃被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