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當即抱拳,一齊朗聲應道“得令”
申時剛過,1512,陸戰一團的登陸行動拉開了帷幕。
章和號與永平號戰列艦都在艦艉兩舷放下了快速偵搜艇,一共四艘,它們搭載著陸戰一團偵察隊的二十幾名官兵。
這是一種用于大部隊登陸之前對灘頭進行偵察的高速快艇,通體光滑圓潤,為鋁合金材質,可載六到八名士兵,兩舷供乘員上下的地方有折疊的鋁合金梯子。
海軍一如既往的沒有給這種小東西冠以年份命名,直接把它叫做“一號偵搜艇”,全長十五米、排水量六噸半,為了能夠達到快速偵察搜索的目的,其搭載一臺三百五十匹馬力的丙字三型柴油機,最大航速可達三十六節。
四艘偵搜艇飛速沖向灘頭,在平靜的海面上留下一條條航跡。
偵察隊的二十余官兵們并未遭到任何攻擊就安然搶灘上岸,他們也成了陸戰一團上下最先踏上異國他鄉土地的人。
他們檢查了一下周遭的環境,認為并無異樣,便發射了兩發綠色的信號彈。
至此,后續的登陸行動才正式展開。
大明陸軍和海軍本身就研究、敲定過登陸作戰的模式,這也是海軍陸戰隊執行其主業的指導方針,許多登陸作戰的條令都是以之為基礎的。
而周長風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細節,并添加了許多后世的輔助理念,只是這些先進理念暫時僅存在于書面和沙盤推演上,恐怕要等到今后登陸南洋時才能派上用場。
總而言之,如今明軍在對已確定的登陸地域遂行登陸行動時,戰術上分為三大步驟。
第一,運用飛機和高速偵搜艇對海灘進行摸底探查,障礙物的布置、海灘的坡度陡緩、火力點的分布等等。
第二,海軍戰艦對灘頭進行火力準備,攻擊已發現的目標。之后繼續保持炮擊,掩護登陸部隊靠岸。待他們距灘頭不足一里時,戰艦開始向后方縱深延伸火力。
第三,如果有障礙物阻擋,工兵單位便要先行靠岸對其進行破壞,若無則略過。隨后,登陸部隊乘坐各式登陸艦艇登陸,搶占灘頭陣地。
戰列艦、航空母艦,以及六艘登陸艦都陸續放下了二十多艘登陸艇,這種木制的小艇長約十二米,由一臺一百匹馬力柴油機推進,最大航速十節,可搭載十一噸貨物。在運送兵員時,可裝大約四十人。
戰艦兩舷垂下了一道道繩網,全副武裝的士兵們一個接一個地借著繩網往下爬,最后跳進登陸艇中。
薛燦的第一營打頭陣,十八艘登陸艇在駛離了艦隊以后同樣一字排開,全速沖向灘頭。
佇立在章和號戰列艦艦橋中的周長風端著望遠鏡,在他眼中,登陸艇們留下的航跡就像是一排雪白的梳子。
登陸進行的很順利,一艘艘登陸艇接二連三地沖上了灘頭,前邊的跳板“嘩啦”著放倒,拎著步槍的士兵們拔腿跑出,迅速向左右兩側分散,展開了陣線,然后或蹲或伏的警戒著。
就這樣,除了有幾人摔倒受傷以外,一營的數百官兵幾乎安然無恙地建立了灘頭陣地。
隨后,第二梯隊也同樣輕松上岸。
不是說有什么抵抗軍嗎怎么到現在連個影子都沒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