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御前會議;文武對立特色
追溯官方公文體系的話,有明一朝無疑是這一體系的集大成者,趨于成熟的公文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又或者說是廢除丞相之后的合理演化。
在初期的時候,上朝議事還較為普遍,但隨著時間流逝,以往每日一回的常朝就變得愈來愈少。
不過在內閣制度與完善的公文體系的作用下,即使是嘉靖、萬歷這二位慣于不上朝的皇帝也能掌控朝政,公文治國可以說也是大明特色之一。
時至今日也是如此,朱士堰素來不喜歡召集一幫子人一同議事,他認為這樣的效率非常低。
由此,盡管內閣習慣于隔三差五就自行開會商討,但御前會議卻并不常見,可能一年下來才有個回。
不過現在新皇繼位,一場明確各方利益、敲定國策的御前會議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說整個帝國的權貴和商賈們都在時刻關注著,政策大方向如何變動對于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就比如說一家服裝廠,廠主就得千方百計的獲取各種信息來明確安排生產計劃兵部什么時候下訂單在這期間是白等著還是先接其它民間訂單接民間其它訂單的話,最多能接多大量
如果把握的不到位,白等上幾個月、大半年,全廠不開工無疑會大虧特虧;如果開工的話,接下的訂單總量太多了,到時候又無余力去接軍方訂單。
至于是否要臨時多招工人、添購新機器,這些同樣不能胡來,工人要發錢、機器要組裝和維護。
這就是信息的價值,而權貴們往往就是能掌握到一手消息的人,他們哪怕坐在家里都會有形形色色的人上門送錢,只希望能問出少許有效信息。
文淵閣,從前用作貯藏圖書與內閣處事的地方,如今其第二功能被改為了開會議事,而且基本上都是高等級的會議。
而今天的御前會議便在這兒的議事廳中召開。
“陛下到。”
載著朱泠婧的轎車緩緩停在了文淵閣前邊,其余隨從乘坐的擺渡車也緊隨其后的停了下來。
前導車的錦衣衛軍士下車走來,伸手打開車門并順勢退到了旁邊。
至昌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午1003,因為皇帝遲到了片刻,會議比計劃中開始的遲了一些。
周長風幾人跟在朱泠婧身后大約三、四步開外,與他一同隨行的還有方述均與蘇依依。
寬敞明亮的廳堂中整齊陳設了一組方桌,左邊一列、右邊一列,而中間靠邊的地方則單獨擺放著御案與御座。
這兒的桌椅皆是楠木材質,雕刻著精致的紋飾;天花板上沒有大吊扇,取而代之的是前后兩處中央空調出風口。
走進這兒的第一感覺就是清涼,初秋的南京還有些余熱,但在空調的作用下,室內溫度被剛好控制在了26c。
已知參與會議的大佬們十余人,分別是代表朝廷的內閣丞相高慶魁、國防閣臣林羲、外務閣臣余慎華、財政閣臣李光遠,代表諮政院的總裁陳介禮、副總裁馬明利,代表軍隊的大都督吳維煥、大都督府陸海空三軍處的都督同知。
偌大的廳堂匯集了大明最核心的一批人,見慣了戰爭大場面的周長風也不由自主的心跳加速了些這兒無形之中傳來的氣場完全與危機四伏的沙場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