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吧,又有些可惜,畢竟資源確實豐富,而且很適合移民來緩解人口過剩的壓力。
但眼下大明朝廷還沒有表現出糾結的一面,朝野之間正在歡慶著勝利,并期待著下一場勝利的到來。
這些日子,大江南北的市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早晨收聽日月社的報捷通訊。
依據道聽途說的消息和中的描繪,人們用各自的想象力臆想著戰爭的場面
威武的王師高歌猛進,衣著光鮮,戰車轟鳴,萬炮齊發,震天撼地,英夷一觸即潰,狼奔豕突。
顯然,想象的場面和現實肯定有一定的差異。
初春的馬來亞已經有些熱了,晝間溫度只逼30c之多。
又潮又熱,蚊蟲肆虐,連續征戰了一周之久的明軍官兵們此刻早都已經不復起初的“氣宇軒揚”。
一個個胡子拉碴,頭發油膩得發亮,幾乎都打結成一縷縷的了,渾身上下沾滿泥土,連那些耐用的灰綠色卡其布軍服竟都破破爛爛了。
來自國內各大報社的隨軍記者們都非常無奈和頭疼
老天爺啊,這分明是一支叫花子軍隊,就跟流寇似的,想找出幾張合適的宣傳照片都難啊
原本懵懂的新兵們經過戰火洗禮已經完成了蛻變,身雖疲、心未倦,真正適應了戰爭。
但勝利的喜悅讓所有人斗志昂揚,在齊聲唱著的軍樂聲中,士兵、坦克、卡車、騾馬、火炮組成的隊伍一眼望不到盡頭,東西兩線明軍皆在朝著南方那個號稱“遠東永不陷落的要塞”快步行進。
明軍是這等境況,而對面的英聯邦軍隊則又是迥異的另一番模樣了。
在東線明軍打穿了半島南部的防線之后,驚恐的遠東司令部四處調遣救火隊來堵漏,為西線部隊的撤退爭取時間。
新加坡日報的記者皮爾森拍攝了大量照片,并記錄了對應的描述
無法計數的車水馬龍在向南方撤退,被炸彈破壞的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擁擠不已,所有的士兵都目光渙散、斗志全無,眼神空洞無神。一些士兵甚至兩手空空因為早就在之前的倉促撤退中遺失了槍支。
但這些照片沒有刊載在報紙上,它們都被當局沒收了,理由是與現實不符,這是“容易讓市民誤解而喪失信心”的虛假信息。
在沿途的村鎮,地方百姓饒有興致地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望著滿載敗軍的車流不斷通過。
對他們來說,戰爭似乎與自己無關。大家早都已經看不慣這些趾高氣昂、高高在上的英國老爺們了,
現在這些裝腔作勢、自詡布武天下的日不落帝國的部隊卻在垂頭喪氣的逃跑
很難想象能把他們揍成這副模樣的大明軍隊會是多么的光鮮亮麗、威武雄壯。
結果,他們沒過多久就看到了一支粗看同樣落魄、細看精神面貌卻迥異的部隊。
但是能寬慰他們自己的是,這些“王師”的坦克和火炮也不少,確實是勁旅。
在見到周長風以后,東線指揮官、三十八師師長鄧思泉禁不住贊嘆道“辛苦你們了,窮追猛打幾天幾夜,夠威風、夠威風,真狠吶。”
周長風坐在小板凳上,擰開鋁水壺咕嚕咕嚕喝了一大口,“過譽了,攆著一幫子仆從軍打而已,也就澳軍稍微棘手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