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避重就輕;獵潛艦計劃
商船總噸位是衡量一個國家遠洋運輸能力的主要數據,海軍不可能在和平時期也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運輸船隊。
一般來說,海軍會裝備一些專用的登陸艦和高速運兵船,以便于和艦隊配合行動。
而那至關重要的后勤供給線卻都是由這些不起眼的、容易被忽視的、慢吞吞的民間商船所負責的。
在去年、也就是至昌三十八年,英國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商船保有量,多達2120萬噸;美國次之,有1200萬噸;接著是大明,共計970萬噸;然后是德社,大約390萬噸。
除此之外,法國有350萬噸、意大利有385萬噸、挪威有240萬噸、沙俄有130萬噸。
歷史上日本擁有總計600萬噸的商船,海軍預計在正式開戰后的第一年度中會損失大約90萬噸的商船,第二年則有所下降,只會損失大約70萬噸。所以他們規劃在第一年補充建造45萬噸的商船,第二年建造60萬噸,以彌補損失、維持運力。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配圖
事實是,第一年損失了954萬噸,但只補建了259萬噸;第二年完全出乎意料,損失不降反增,居然飆升至179萬噸。
等到了第三年,美軍全年一共擊沉了高達384萬噸的商船,這其中多數成果來自于美軍的潛艇部隊。
在戰前不重視反潛,到了戰爭期間又因為技術落后而使得反潛效率極其低下,浩瀚的太平洋幾乎成了美軍潛艇的樂園。
與輕視后勤的日本人迥然不同的是,明人似乎天然重視“糧道”而且大明海軍的小型艦艇數量多得離譜,對應的造船廠也比比皆是。
“雖然諸位都有所了解,但為避免疏忽和遺漏,鄙人還是簡述一下吧。”說著,程翰掃視了一下廳堂中的各位參會者,不假思索地開口陳述道
“三十年來,大量英國移民遷徙至澳洲。截止去年,澳洲統共有人口七百二十余萬,其中工人四十九萬。”
“其國壟斷資本盛行,政府慣于干預、指揮經濟發展,大力投資建立官營企業,三十年前,澳洲工業產值不過一萬萬澳元,如今已達六萬萬澳元。”
“采礦業、制造業、冶金業皆有顯著增長,就鋼鐵產量來說,去年其鋼產量為一百二十萬噸,與前年相近,較為平穩”
考慮到信息來源可能存在不同,以及記憶偏差,現場再統一敘述一遍是很有必要的。
諮政院副總裁馬明利將面前的冊子翻了一頁,問道“你們打算發兵多少”
很明顯,作為參謀處一把手的程翰做足了準備,想都沒想就很有條理地答復道“參謀處預估澳洲動員可達六十萬,假如動員時間充裕,八十萬也能征出來。不過其兵器數量勢必短缺,我軍假想敵總量暫定為四十萬,且兵器裝備參差不齊,所以發兵二十萬即可。”
他的話音剛落,新的提問又來了,這次是李光遠發問“具體呢步兵多少、炮兵多少、輜兵多少、艦船又需多少”
“抱歉,這涉及實際部署,需得衛國公首肯才能告知諸位閣老。”
程翰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寬敞的議事廳陷入了短暫的沉寂,氣氛也因此有些緊張。
大都督吳維煥本來身體狀況就欠佳,之前連續操心了幾個月,這些天正在家中修養調理,自然不在會場。
閣臣們的反應很快,選擇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李光遠看著也不惱火,還是若無其事、笑呵呵的老好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