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豪華配置;王牌逃生路
實際上在這方面的先行者是英國人,早在大戰之前,皇家海軍就明確的認為兩棲作戰行動應該由一艘大型戰艦負責總指揮。
然而他們也意識到這樣兼職其實不太妥當,首先是因為大型戰艦地位重要,如果海面上出現敵情,那么她就兩難了,到底是留在原地繼續指揮還是跟隨艦隊迎敵
另外,戰艦的戰情室空間有限,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和設備,如果還要塞進來一幫子陸軍參謀人員,那就太過于擁擠和混亂了。
所以英國人設想建造一級“指揮部艦”,然而因為戰局嚴峻而無力開工,直到四二年才征用商船改建。
爾后,一名美國海軍少將在考察期間對英國人的指揮部艦印象深刻,回國后推動了本國兩棲指揮艦的設計建造。
最后的成果就是c2標準貨輪為基礎改建的阿巴拉契亞級兩棲指揮艦。
不過因為這一類艦船太低調了,遠不如高大威猛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惹人關注,所以存在感不高,即使是軍史愛好者也不一定聽聞過。
周長風自然也是不清楚的,所以他純粹是以自己的構想結合穿越前曾經上過的沂蒙山號來羅列需求。
為此,他專程去找了當年修習班負責人楊楨。
作為大明海軍登陸作戰的奠基人,楊楨也于去年晉升少將,除了積年累月的苦勞也不乏運籌帷幄的功勞明軍針對爪哇島的進攻方案也有數個環節是他參與的。
“是因為主力艦的戰情室不夠用嗎”
“是,幾十平方公尺的面積確實不夠用,海軍跟陸軍的人擠在一塊,場面很雜亂。”周長風頷首答道。
“這倒確實不容忽視,戰時分秒必爭,決策耽誤一小會都可能釀成大禍。”若有所思的楊楨隨后又說“重新造必然趕不及,當下不知有沒有可用改裝的船。”
二人交談了許久,就人員職能分配一點一點分類討論。
之后周長風還聯系了兵部海軍處方面,讓他們查了一下當前有哪些適合的船型適合用作改建為指揮艦。
標準排水量在6000噸到8000噸,最大航速至少達到20節,最好是軍民兩用船型這樣艦體強度和抗沉性都會更好些。
他和楊楨二人的建言還是很有份量的,兵部很快就給予了答復。
目前可供選擇的有乙六四型貨輪、乙八三型貨輪、泰元級遠洋客輪、冀州級高速運輸艦。
大明對于民船的編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乙代表是運貨船、六代表標準排水量是六千噸級、四代表是第四種。
海軍也會訂購少量貨輪,畢竟不能完全指望開戰后再征用民船。海軍訂購的貨輪雖然在外形上和民用貨輪一致,但都按照要求進行了強化。
就拿乙六四型貨輪來說,其額外增加了多個水密隔艙,原本使用的三脹式燃煤鍋爐也換成了油煤混燒鍋爐,抗沉性和航速均有明顯提高。
在哥打巴魯登陸戰中,明軍損失的首艘艦船長林號就是一艘乙六四型貨輪。
周長風覺得還是拿冀州級高速運輸艦來改建最為合適,可是大明海軍對于高速運輸艦的需求太大了,每艘都寶貴而重要,恐怕有些不劃算。
之后暫定的方案是以乙八三型貨輪為基礎進行改建,增設甲板水平裝甲,并且為主要作業艙室的上、左、右增設裝甲,以保護其中重要的指揮部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