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又沒有古代父傳子、子傳孫的世官,所以用子爵和男爵來嘉賞那些立過大功的軍人、學者是很恰當的。
周長風也認同這一點,大明又沒有建立公認的完整勛章榮譽體系,干脆就沿用自家的勛官、爵位吧。
“陛下這個想法確實挺好英明神武、英明神武。不僅前線是戰場,后方的工廠也是戰場,這種又光榮又實在的嘉獎很合適各種有功的人。”
朱泠婧有些無語,“英明可以,神武就算了。”
她仍然納悶周某人這花言巧語、溜須拍馬的本事怎么這樣拙劣,按理來說應該很會討人歡心啊。
哎,沒意思,好歹也是大明皇帝,想聽些精妙絕倫的吹捧都聽不到。
隨后她便向蘇依依吐槽自己身邊連個會說話的人都沒有,后者表示愛莫能助,但給出了一個不算建議的建議。
“興許是您長期以來的言辭有些苛刻,而且身份有別,即便是周待詔也不敢太放肆,其實陛下您直接問他就是了。”
“那行,下回讓他說,說不出來就罰俸。”
也是在這一天,亞歐大陸的另一端
斯塔西偵查總局收到了德社駐應天公使館首席武官賈斯特斯科勒少將寄來的外交郵件。
這份郵件中的報告是幾位武官近半年來的總結,在于評估明軍在南洋戰役中的表現以德國人的視角來看待。
「中國軍隊在進攻發起之前會實施中等時間炮擊,普遍為一個小時;原則上,進攻時會有坦克協同,在空軍單位有空閑時,還會有飛機參與支援。」
「排是中國軍隊最小的進攻單位,非常多見荷屬東印杜地區復雜的地形決定了這個特點。進攻以步兵連分散為前三角陣形布置,迫擊炮會為其不間斷支援。」
「士氣高漲的中國軍隊擁有可觀的行軍能力,即使與德國步兵相比較也不落下風。馬來亞半島的戰斗表明,在追擊敵人的途中,中國軍隊只需要很少的時間進行休整。」
「一些中國步兵團的戰術指揮十分呆板,其指揮官不具備現代化作戰指揮的水準他們會魯莽的將可以掌握的兵力和火力全部施加在某一處,并過早的投入預備隊。中國人自己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在野戰狀態下,中國炮兵的素質很高,炮擊精度很高,但快速反應能力不如英國人;在靜態攻城時,中國重型炮兵的協調效率出奇的高,這可能和他們在平時的獨特的編組方式有關。」
「大部分中國步兵接受過步坦協同訓練,但實戰表現顯著低于平時訓練時,這或許是因為東印杜地區地形交錯坎坷,同時中國裝甲兵往往不喜歡慢吞吞的推進。」
「中國海軍擁有強大的兩棲作戰能力,海軍步兵的整體素質和裝備明顯高于陸軍,指揮官的高水準指揮更好的發揮了士兵素質和武器性能。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德國人認為因為戰例不足而無法完整且客觀的評價明軍的總體水準,因為南洋戰役無法考驗大兵團作戰能力。
賈斯特斯科勒少將帶頭的總結報告給了總參謀部很好的依據,讓他們對這個東方列強有了客觀的認知。
他們估計如果要實施對澳大利亞的軍事行動,明軍應該在第一階段就投入至少十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旅,并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里再增援五個步兵師。
多余的運力不應該運送更多的兵力,而且運送、囤積盡可能多的軍需物資,因為澳大利亞人有大概率在撤退時實施焦土政策。
雖然沒有和現在的美軍交手,也沒有關于美軍實戰表現的戰例,但德國人理所當然的認為美軍缺乏戰斗力或許步兵很勇敢,但打仗不是靠膽量就能取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