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局評估小組可以說迫不及待,幾輛82型桶車很快就載著他們來到了另一個區域。
這輛維克斯公司制造的第98輛瑪蒂爾達在一個月前因為機械故障拋錨而被成員棄車,之后便被德軍繳獲,現在就在這里成為了坑坑洼洼、油漆崩落的靶子。
“這個發射器工作時的后坐力很輕微,后端開口,它應該是噴管無后坐力炮原理。”
“博士,我想你也可以嘗試,但是要戴上耳塞保護聽力。”
就這樣,格拉赫博士親自上陣,扛起了那并不沉重的火箭筒,向著數十米開外的靶子打出了第一發。
火光迸發,榴彈順勢飛出,可砸在那輛瑪蒂爾達炮塔正面以后就彈開了,旋轉著掉在了地上,沒有起爆。
早期火箭推進榴彈使用的機械慣性引信的啞火率不低,這是機械結構使然的先天毛病,不論是巴祖卡、坦克殺手、鐵拳皆存在這個問題,直到六十年代開始采用壓電引信才使得啞彈問題得到了解決。
不過格拉赫博士今天的運氣好像比較差勁第二發、第三發也同樣是啞彈,直到第四發才成功起爆。
旁邊的助理帶著懷疑的目光看了一眼旁邊的彈藥箱,“這些彈藥的故障率怎么這么高看來今天不是個好日子。”
博士倒是不在乎,他自顧自的重新裝填了一發,“沒有好日子和壞日子,你可以把啞彈看作隨機變量,用離散概率分布來分析這個情況,相互獨立的隨機事件是反常識的,不要驚訝于連續發生小概率事件。”
在接著發射數發以后,測試結束,眾人湊過去評估。
縱然是裝甲厚重的瑪蒂爾達也被金屬射流成功貫穿,鋼鐵上的燒蝕痕跡讓大家非常欣喜。
可鉆入內部考察的丹克爾少校卻匯報了一個不太好的情況后效不佳,沒有對坦克內部造成明顯損傷。
實際破甲深度要顯著低于靜破甲深度,所以金屬射流在勉強貫穿了60㎜厚的裝甲后就成了強弩之末,無法毀滅內部成員與設備了。
隨后,武器局評估小組在現場對彈藥進行了拆解。
與猜測無異,這種反坦克榴彈使用的就是基于門羅效應的聚能破甲原理。
德社也有這種原理的彈藥,目前用于kar98k步槍發射的反坦克槍榴彈,所以大家并沒有很詫異,只是驚奇于這種巧妙的發射方式。
子技術整合水平相當重要,各個子技術很先進不代表就能造出一個優良的結合體。
英國人有一流的火炮技術、一流的發動機技術、一流的冶金技術、一流的光學設備,但是他們整合出的許多坦克卻讓人無力吐槽。
美國人在這方面也是半斤八兩。
在一份議論之后,助理有些不解地開口道“跟據我們的研究結論,高密度的軟金屬更適合用于制作裝藥罩,中國人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規律,但他們居然使用了軟鐵紫銅才是更好的選擇。”
“也許是因為銅要用于制造其它子彈和炮彈。”有人猜測道。
“很好,結構簡單但效果不錯,中國人的作品一定會給我國設計師們啟發的。”格拉赫博士沉吟道“更換裝藥罩的材質,用rdx代替tnt,這將足夠從正面毀滅敵人的任何載具。”
若有所思的丹克爾少校則說“那真是個好消息,但我認為它實際上還有更多的用途,比起攻擊坦克,步兵們還可以用它攻擊敵人的各種掩體。”
大家都很看好這型武器,覺得它必將成為德意志步兵的利器,同時傘兵從此也擁有了強而有力的單兵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