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以達爾文為跳板進攻巴布亞新幾內亞,奪取半島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莫爾茲比。
在完成這一切以后,數十萬明軍再通過莫爾茲比啟程大舉登陸澳洲東北部的凱恩斯和湯斯維爾,陸續將大部隊投送上岸,集結完畢以后向南進攻橫掃整個澳洲。
這個計劃的制定依據是澳洲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征北部是熱帶草原氣候、東北部是熱帶雨林氣候、東部是亞熱帶濕潤氣候,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大多數人口集中于東部城市。
擔負進攻達爾文和莫爾茲比的部隊依舊由陸戰一旅承擔,到頭來還是逃不過成為明軍急先鋒的重任。
朱泠婧自然希望能把首戰之功交由自己的班底心腹,軍部大佬們也不傻不是什么大事,那就迎合皇帝的心意唄。
何況那些精明的家伙十分清楚這一次的首戰絕不像以前一樣輕松入侵澳大利亞人的門戶,澳軍的士氣和意志恐怕會相當驚人,這必是一場硬仗。
既然如此,那何必去自討苦吃呢等陸戰一旅將之解決就行了,咱們等之后登陸澳洲以后跟著大部隊撿些小果子即可。
因此,第一梯隊的序列含海軍陸戰隊第一旅、陸軍第二十七步兵師、陸軍第一攻堅戰車營、第四工程旅、第三野戰重炮旅、第二航空勤務隊,這支先遣部隊的總兵力達三萬六千人。
而后續大部隊則是第五軍、第六軍等澳洲兵團的主力了,不過他們會在爪哇待命,直至達爾文和莫爾茲比均被奪取才會登船出發。
除此之外,還有一支較為孤立的遠征部隊。
這支部隊由陸戰三旅為主,配屬以兩個中型戰車隊和若干支援單位,總兵力約九千人。
他們將從日本橫濱啟程,徑直向南渡過幾千公里的茫茫大洋,奪取關島和塞班島;接著繼續向南,奪取密克羅尼西亞的特魯克群島。
達成這一切后,再進一步向南奪取所羅門群島,在那兒建設野戰機場,如此一來便可封鎖美國至澳洲的航線,切斷美澳之聯系。
在整個行動中,計劃參戰的空軍單位由第三驅逐支隊、第四驅逐支隊、第五驅逐支隊、第三輕轟炸支隊、第四輕轟炸支隊、第六輕轟炸支隊、第一俯沖轟炸支隊、第二運輸支隊組成。
如此龐大的航空兵力量被統編為第二航空軍,總共包含大約一千一百架各型飛機。
在最后一次全體將領會議上,督府參謀處同知程翰、督府海軍處都督宋仲楷、國防閣臣林羲等人都親臨現場。
大都督府的二號議事廳中從未有過這樣將星云集的情況,這還是它建成竣工以來的頭一回。
除了空軍和海軍將領們以外,光是陸軍就來了三十多個師旅級的軍事主官、副官、監軍,還不算督府參謀處的幾位高級參謀。
“bda聯軍艦隊大部覆滅,僅有少量戰艦遁逃至澳洲,之后隨著美澳簽訂防務協定,除陸軍兩個師抵澳協防以外,也有海軍分艦隊一支,但并無主力艦。”
“我軍來勢洶洶,敵軍必然不會在廣袤海域應戰,而是會集中于托雷斯海峽或所羅門海域等狹小復雜之地。海軍各官佐絕不能輕敵,航空偵察和驅逐艦哨探是必不可少的。”
配圖
周長風對于大明海軍的行動不感興趣,己方不論是質還是量都擁有碾壓性優勢,鍵盤上撒把米讓雞啄鍵盤都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