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最后以“ishareturn”收尾,頓時引發了人們的熱烈歡呼。這句口號迅速傳播開來,被當作標語刷在墻壁上,甚至印在香煙盒和郵票上。
但是,在公眾面前裝樣子歸裝樣子,道格拉斯很清楚光喊口號無法取勝,三寸不爛之舌也勸不退明軍。
莫爾茲比正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脅,新官上任三把火,道格拉斯迅速施行了一系列舉措,意圖將莫爾茲比打造成重兵鎮守的前哨海空基地,變成抵御明軍對澳洲大陸進攻的堅固據點。
充滿斗志和熱情的上司無疑能給下屬們帶來積極風氣,達爾文陷落以來沮喪和惶恐的氛圍逐漸褪散,美澳聯軍上下正在迅速重拾信心。
光靠自身注定不足,所以道格拉斯從上任的第一天開始就在不斷發電催促華盛頓方面。
要錢、要人、要槍、要炮、要彈藥、要飛機、要坦克什么都要,還提議讓太平洋艦隊趕緊南下來援,消弭明軍之威脅。
他與一部分政要的看法一致后撤與退卻到此為止,必須竭盡全力守住莫爾茲比。
但如果沒有海軍前來幫忙,掌握制海權的明軍可以輕易分割巴布亞和澳洲大陸,莫爾茲比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道格拉斯強烈希望太平洋艦隊趕來增援,最好在珊瑚海或托雷斯海峽與明軍艦隊大打出手,打破明軍的戰略野心
來自軍界和政界的多方看法讓哈斯本上將壓力山大,這位耿直剛烈的司令官相當不滿,于是向總統發電訴苦,闡明目前的戰略局勢。
「總統先生,我誠懇地告訴你一些情況,敵人的戰略部署向我們展示了兩條放著陷阱的小徑,避免被踩到陷阱的唯一辦法就是開辟第三條路我們應該策劃一場長程奇襲來攪亂敵人的部署。哈斯本金梅爾」
按兵不動也好、前往增援也罷,這兩個選項都會正中明軍下懷,唯一破此陽謀的辦法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尋找第三個選項。
哈斯本提出的計劃是反其道而行之,組建一支快速特遣艦隊,由4艘航空母艦與1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為核心,繞路北太平洋前往關島附近海域,對停泊在那待命的明軍艦隊進行出敵不意的空襲。
華盛頓號的建造進度稍慢,所以過幾天才能交付服役;北卡羅來納號完成得更早一些,但也算匆匆服役,水兵們都還沒來得及熟悉就操縱著她來到了夏威夷。
但戰列艦只起壓陣的作用,主要打擊力量還是依靠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大隊。
可以說哈斯本的這個想法是大膽且致命的,一旦成功,那么大明海軍將會遭受重創
可目前的情況是,澳大利亞人所表現出的恐懼很大程度上轉化為了對美國人的期冀與依賴,這正是擴大合眾國影響力的大好時機。
政界人士普遍認為應該給予澳洲大陸堅定不斷的援助,收買人心,長遠來看無疑會有不錯的回報。
軍界之中,一樣有很多人堅持認為應該立刻將太平洋艦隊派往巴布亞。
作為老練且優秀的政治家,富蘭克林總統很少擅自干預專業事務,但這一次則不然,政治需求恐怕要主導軍事行動了。
何況哈斯本上將的預想雖然很豐厚,但相應的,收益越大自然風險愈大,這個長程奇襲計劃存在不小的失敗可能性。
如果奇襲失敗,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既沒增援巴布亞,又損兵折將。
從11月6日到11月10日的四天時間里,檀香山與華盛頓之間往來的電訊格外之多,雙方就戰略決策展開了激烈爭辯。